原標題: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丨透視中國40年打工潮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大地經濟騰飛,風雲激盪——泥牆瓦房變爲高樓大廈,險峻天塹化爲開闊通途,鄉鎮漁村成爲現代都市……史詩般的壯闊變化,離不開一個特殊的羣體——打工者。40年間,他們揮灑汗水,爲經濟建設添磚加瓦;他們點燃青春,爲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憑藉他們的勤勞踏實,爲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偉篇章譜寫一曲曲時代讚歌。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8.3億勞動力資源中,有5.9億在農村。伴隨着改革開放,世代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走上自主擇業之路。而率先開放的沿海地區,接納了這股龐大的進城務工流。

40年斗轉星移,打工者流動的軌跡也在悄然變化。“以前外出打工好,現在回家創業好。不僅能照料家人,還能幹出一番事業。”48歲的四川眉山人劉貴良此前在深圳建築行業工作,隨着家鄉創業環境的優化,他最終返回家鄉創辦了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

從“孔雀東南飛”到“鳳凰自歸巢”,40年打工者流動軌跡的變化映射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無論是“工資落差”逐漸彌合,還是“親情權重”不斷加大以及各地不斷吸引人才迴歸的利好政策,都在打工者心中“回家”的天平上增加了砝碼。

出大力、流大汗,改革開放初期的打工者並不需要太多的專業技術,只要能喫苦就行。勞動密集型、工作強度大,是當時打工者的“標籤”。而當時間的車輪駛向21世紀,一些新的變化需求也在悄然出現。除了技術革新帶來的勞動力結構和數量的變化,新業態帶來新興職業體系的擴張,人們對物質和精神需求的逐步提升,也倒逼越來越多的打工者主動加強學習、提高技能,向專業型、技術型人才靠攏。

“同工不同酬,同城不同命。”曾經,這樣的境遇讓漂泊在外的打工者心中充滿了苦楚,他們對自己付出辛勞的城市既充滿憧憬,也或多或少有着解不開的“疙瘩”。40年光陰變遷,隨着戶籍、教育、社保、就業、培訓等城市待遇逐步向外來打工者均等化開放,這些曾經徘徊在城市“邊緣”的人羣,也終能以城市“新市民”的身份,爲我國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發光發熱。

據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

圖片來源: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丁劼

編輯:南京日報新媒體編輯 俞又丹

推薦閱讀

3分鐘速覽南京40年

想見證新生的南京長江大橋嗎?“紀念跑”下週六報名

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一批人事任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