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中宣部、 央視聯合制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播出後,引發人們廣泛熱議。

作爲南陽人,我們對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中的“南陽元素”倍感興趣。近日,記者專訪了文化學者張仁學,聽他細論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中的“南陽元素”。

南陽元素 魅力獨具

習近平總書記在衆多重要場合講話裏所引用的經典,有不少或典出南陽,或與南陽有關。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一句名言,一個典故不僅是文化語言的閃光點,更是地方文化上一個個會說話的活化石,其中蘊藏着不同的含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述唐宋時期中國城市文明曾經的輝煌時,引用了新野詩人岑參的詩句“長安城中百萬家”,他說,那時倫敦、巴黎的人口不足10萬,我國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近50座。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即出自“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之口。在講到堅持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諸葛亮《兵要》中的“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還有他在北京大學參加師生座談會時引用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告誡同學們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在山東菏澤考察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吟誦了內鄉縣衙三省堂前的一副楹聯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喫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而在早期的專欄文章《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一文中,他更是直接引用了南陽人張衡的一句話,“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力陳道德比官位更重要。

博古通今 傳承經典

習近平總書記善用中國傳統經典名句,巧加點化,增強了講話的感染力和歷史感。比如他在衆多重要場合的講話甚至在外交場合的交流中,都有用到“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它出自南朝《後漢書·耿公式傳》中《臨淄勞耿公式》:“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爲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乘風破浪”這個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詞,出自《宋書·宗愨傳》,講的是在南北朝時,南陽有位年輕人名叫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爲左衛將軍。這些關於南陽的用典在不同場合的運用既有深意,又有新意。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善於用典,精於用典,還活於用典,不僅讓原本書裏的文字鮮活了起來,更賦予它們新時代的新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均提到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要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他將曾在鄧州爲官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那就是爲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緊緊聯結在一起,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用諸葛亮《後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表達一種敬業精神,一個理想,一份信念。他說,這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我的目標是出一本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與南陽的相關書籍。”張仁學告訴記者,自己研究南陽成語典故已有二十多年,近些年一直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中的南陽部分,在學習中感動着,目前已寫有兩萬多字,總結數十條與南陽相關的詞句、典故等。由於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加上南陽文化底蘊的豐厚,他還需要大量的閱讀,整理收集資料來完成這個“大工程”,讓人們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藝術和南陽的文化魅力。

來源:南陽報業傳媒

編輯:文   韜

監製:張文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