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裏,當時的武林,號稱有“南帝、北丐、東邪、西毒、中神通”,南帝段智興是大理國的武林高手,北丐洪七公、東邪黃藥師、中神通王重陽生活的區域都在當時的北宋和南宋的境內,他們都屬於宋朝的武林高手,江湖五大武林高手只有歐陽鋒來自於西域地區、段智興來自於大理,可見當時大宋朝的武林高手是最多的,佔60%之強,並且在面對金朝和蒙古(元朝)的時候,段智興肯定是站在洪七公、黃藥師和王重陽一邊,大概只有歐陽鋒會搖擺不定。後來宋朝的武林高手還有楊過、小龍女、周伯通等人,但是歷史的發展是金朝滅了北宋、元朝滅了南宋和大理,爲什麼擁有衆多武林高手的北宋在軍事領域會一敗塗地呢?蒙古人發兵攻打大理的時候,難道大理段氏的一陽指和六脈神劍都是花架勢?

在武俠小說裏,武林高手決定不了戰爭的勝負,其實在現實的歷史當中也是一樣,武術如果真的很厲害,那麼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就不會攻打到中原了,因爲中原武林纔是最厲害的武林,中原武術也是最博大精深的。

到了晚清民國時期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從1840年到1945年,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裏,近代中國受到列強的欺壓凌辱,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朝是一敗再敗,簽訂了衆多的不平等條約。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同樣也有很多的武林高手,比較著名的當然就是楊露禪、霍元甲、葉問等人,但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爲什麼看不到武林高手的身影呢?這些武林高手爲什麼不去當兵殺鬼子呢?

武術起源於原始社會。當人類拿着棍棒、石頭等簡單的武器和野獸搏鬥時,就學會了一些攻防經驗,後來這些攻防經驗慢慢形成固定的招式,於是武術就誕生了。中國古代,武術常常是士兵訓練的必備科目,可以提高士兵的戰鬥力、鼓舞士氣。

在秦漢時期,士人是可以佩劍的,當時的人一般都會一些劍術,劍術即是一種舞蹈,也能用於實戰。比如在鴻門宴中就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說法,項莊舞劍表面上看是宴會上表演助興的節目,但是實際上項莊是在找準機會刺殺劉邦。

武術可以提高士兵的戰鬥力,可以強身健體,但是武林決鬥與軍事實戰完全是兩個概念。武林決鬥一般都是“私鬥”,通俗一點講就是一羣人在鬥毆,但是軍事鬥爭則是兩軍之間的交戰,通常是數千人乃至幾十萬人的決鬥。

軍事鬥爭需要排兵佈陣,能否打贏一場戰爭,從戰術的角度講,將帥如何運籌帷幄、如何排兵佈陣、武器的先進程度都很重要,從戰略的角度講,戰爭的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正如孟子所說的那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地形、氣候、武器的因素在戰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更重要的是“人和”,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實行“仁政”。

一個政權的君主能夠實行“仁政”,那麼這個政權在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綜合實力就強大,綜合實力的強大才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性因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國能夠打敗德國、日本,就是因爲盟國的綜合實力超過了德國和日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