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佛漢拳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間,達摩禪師東遊土,入住少林寺,將佛法神功傳於少林寺住持。從此,佛法神功被寺內高僧定爲佛漢捶,以技擊、養生、內功爲特色,乃寺內看家護院之拳法,被尊爲"少林暗藏門"。明末清初,少林寺因天地會反清復明之故遭焚,而少林寺南院武僧普淨大師(俗名徐修文),流落至山東省東明縣碼頭鄉(原河南省長垣縣杜家集)時,在此傳授少林功夫。相傳,普淨大師爲少林寺南院(羅漢堂)之護寺武僧,身懷絕技,故其所傳以功夫見長。

佛漢拳

佛漢拳民間首代傳人爲賈雲露。他生於清朝咸豐年間,家居河南長垣縣,年幼的時候喜歡武術,後來到少林寺,拜師於普淨大師。幾年後,他練成神功後遵師命辭剎,獨闖江湖,曾任清軍徵西先鋒官,凱旋歸朝後又佐邱師南伐,累建功績,被咸豐帝封爲督尉,因無心於仕,遂辭官歸故里,年過花甲,告老還鄉,雲遊天下,來到河北大名府(現河北大名縣龍王廟一帶)。當地原本就武術風較盛,他來了後因拳藝精湛,內功深厚,在以武會友中,當地拳師無不敗北,又多拜其爲師改習佛漢內家拳。賈公門下弟子千人之多,登堂入室者不下百人。

佛漢拳非常注重武德的修養。歷代傳承中,佛漢拳不但注重武技的傳授,還非常注重武德的教育與培養。對佛漢拳的練習者的思想道德及行爲規範都有明確要求。佛漢拳提倡"仁義爲重,道德爲尊",並且要求習武者"遠邪教莫爲所染,避異術不聽其能",要"重仁義、學涵養、戒淫行、尊道德、喜俠名、莫貪瞋",這些都是佛漢拳對練習者的敦敦教誨,使他們不僅武藝超羣,而且品德高尚。

佛漢拳對打

佛漢內家拳以養生、功法、技擊三部分組成。該拳以九宮身勢、三七自然步爲基本步型運用;以九宮、中馬、臥宮、四六虛步爲練習步型;以疾步、躍步、跳步等爲基本步法;以三十六種腿法和七十二種手法爲佛漢技擊方法;以結構嚴謹、動作連貫、剛柔相濟、步活身柔的二十四路對打,以及踢打摔拿閃點滾抓等各種技法的對練爲形式;以人體爲依據,以拳法變化爲技擊,以自由搏擊爲實戰宗旨;以軟硬內功及二十四種功法爲周身抗擊打:以傳統十二式陰陽調整、動靜放鬆;以內外雙修,養、練、用的統一爲養生;以上中下各三十六組而組成一百零八式,以一式跟三打,以一打有三破,邊打邊破,變化甚多的佛漢神拳爲特點;以佛漢內家拳七、二、三、八、四、九。兼通並結合十二、二十四、一百零八式的神功爲修爲,從而可以達到全面鍛鍊及合理的運用。具有實效性。

佛漢拳慣於施展擒拿、分筋、挫骨、點穴閉氣等技法,運用名暗柔硬功,強調閃身貼近,挨身肩靠,轉身背撞,擰腰胯打,講究呼吸得法,力從腰發,搖身加晃膀,動動帶身法。以敏捷爲主,低進高退,落地生根。全身各法運用協調一致,內外合一。體現一個"整"字,在技擊中強調以變應變,滾打巧拿,講究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做到身靈,步活,眼到,手到,上下相隨,完整一氣。佛漢拳以徒手練習爲主要內容,以對打爲主要形式,強調實用,動作精巧緊湊,敏捷靈變,剛柔相濟,練功練拳,二者兼能,互爲致用。功法有鐵把功,回拉轉,五龍出洞,保守式。

佛漢拳練習

佛漢拳發展至今,頃注了佛漢拳歷代先師的心血和智慧,它汲取了中國古典哲學、醫學、武學、人體力學,遵循佛家、儒家思想,特別吸收了道家太極陰陽學論,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拳學體系。它以人體爲依據,以實戰爲宗旨,具有實戰性、科學性、健身性等特點,它以貼身靠打,擒拿分筋挫骨,點穴閉氣爲長。運用明暗柔硬勁,內外兼修,全身各法運用協調,精氣神高度統一。剛柔相濟,虛實分明,周身一家,渾圓一體。

如今,佛漢拳已被收錄入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希望佛漢拳可以有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將先輩遺留下的瑰寶真正的傳承去,併發揚光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