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巴渝巧姐”手工作品展現場引起了不少市民的關注。

△活動現場展出的手工作品。

△楊秀燕展示苗繡圍巾。

昨日,重慶市首屆“巴渝巧姐”手工作品展在渝北舉行。身着傳統苗族服飾的楊秀燕,引起了不少參展市民的關注。身爲秀山金珠苗繡創業者,楊秀燕成爲了“巴渝巧姐”的代表,她向大家介紹自己苗繡產品創作、帶領貧困婦女脫貧致富的故事。今年,她的團隊實現了苗繡產品產值500多萬元的成績,產品遠銷海內外。

8歲就能給自己做衣服

楊秀燕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苗族姑娘,來自秀山縣梅江鎮民族村。在當地,苗繡是人們世代傳承的刺繡技藝,它有“穿在身上的史書”的美譽。早在6歲時,楊秀燕就被母親要求學習苗繡,但貪玩的她並不想學,爲此還被母親用裁衣尺教訓過。

“我母親是一個苗繡大師,刺繡、織布、蠟染、製衣樣樣精通。”楊秀燕說,身爲苗族人的母親非常看重民族文化,爲此,也不遺餘力地想要將苗繡發揚下去。“不管人在哪,過得有多好,都絕不能忘記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母親的這句話,讓楊秀燕也逐漸明白了傳承民族技藝的重要性。

就這樣,年幼的楊秀燕逐漸靜下心來,開始向母親學習苗繡。到了8歲,她已能夠自己做一套苗族傳統服裝了。長大後,楊秀燕常年在貴州湖南等地學習交流刺繡,特長是雙面異繡和雙面雙色繡。

將傳統與現代融入作品

“苗繡其實最初表現的東西都比較粗獷,主要是苗家人生活、勞動時的場面。”最初製作苗繡時,楊秀燕會將自己的所見、所感自然生動地描繡在畫布上。但是,她也明白,這樣的作品並沒有太大的市場,人們還是更喜歡好看且實用的東西,只有關注的人多了,這些傳統技藝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爲此,楊秀燕帶着團隊研發新的苗繡產品,將苗繡從畫上、苗衣上“剝離”出來,並將它們在新的地方展現出來——旗袍、手包、屏風、圍巾、枕套等50多種產品。通過手工一針一線,它們在新的載體上活靈活現,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有現代的時尚氣息,深受人們的喜愛。

“我們在做工時,會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這也讓我們在相同載體上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呈現效果,這也讓每一個產品都是唯一的。”楊秀燕說,他們製作的800元以上的圍巾,沒有一條的圖案是一樣的。在現場展出的圍巾中,一朵朵鮮花爭奇鬥豔,美不勝收。

帶領姐妹們脫貧致富

如今,楊秀燕團隊的苗繡產品年產值超500萬元,暢銷全國,遠銷韓國,英國,尼泊爾等國家。“就圍巾產品來說,今年已經在韓國賣出4000多條,如今我們又接了3000多條的訂單。”

苗繡產品實現了經濟價值,楊秀燕沒有忘記帶領家鄉的姐妹們脫貧致富。2014年,她帶頭成立了晶珠苗繡工藝品合作社,爲了更好更快壯大合作社,在縣婦聯的指導和支持下,大力實施“巴渝巧姐”品牌計劃。利用“巾幗創業孵化基地”服務平臺,採取“婦聯組織+公益性服務+市場化運行”模式,建立了苗繡體驗館、苗繡展示廳、苗繡培訓基地。共培訓貧困婦女728名、培訓殘疾婦女187人,其中23人加入了合作社,先後帶動3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楊秀燕的精心指導下,繡娘們的技藝越來越精湛,作品的藝術性也越來越濃厚。一幅由6位繡娘耗時一年多完成的作品《臥虎》,就曾在香港以148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出。“那幅苗繡描繪了一隻兼具威嚴與慈祥的老虎,在楓樹下坐着,楓葉徐徐飄落,象徵着豐收。”此外,《牛春圖系列》被北京中科院收藏、《牛角國衣》參加英國禮服展覽會得到高度好評。

現在,苗繡產品已經成爲了秀山縣的主要旅遊商品之一,也讓衆多繡娘們實現了脫貧致富,創業創新。

新聞鏈接

培育“巴渝巧姐” 引領女性就業創業

刺繡、竹編、蠟染……在首屆“巴渝巧姐”手工作品展現場,展出了我市特有的編、織、繡、畫、刻等共31類技藝近5000餘件優秀手工作品,不少手工藝者現場展示傳統技藝,引發了市民們的關注。

據瞭解,現場設置了區縣特色作品展區和脫貧專題展區兩個部分。區縣特色作品展區主要展示展銷當地女性製作的特色手工作品,並開展現場互動、展演等活動;脫貧專題展區展示展銷重慶市婦聯“巧手脫貧”項目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凝結了巴渝巧姐的匠心獨具和勤勞智慧,更生動展現了全市婦聯組織培育“巴渝巧姐”,助推手工產業發展,引領女性創業創新,助推脫貧攻堅的工作成效。

在酉陽展臺,酉州苗繡傳承人陳國桃正介紹着苗繡胸針產品。“這些胸針都是深度貧困婦女們經過培訓製作的。”陳國桃說,他們主要教繡娘們製作這種精緻小巧的小作品,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學習成果,也能夠儘快幫助深度貧困婦女脫貧。目前,她的公司已經培訓了10個深度貧困鄉村的500名婦女,其中有300人與他們達成了合作意向。陳國桃說,一些手藝好、產量大的繡娘,一個月可以得到6000多元的報酬。

渝北展臺則展示了各種各樣剪紙藝術品,以及包括布鞋、茶具等衍生品。幾位坐着輪椅的殘疾人在展臺旁邊,通過自己的雙手在紅紙上剪着蝴蝶。參展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通過與脊髓損傷希望之家進行合作,讓有學習剪紙意願的殘疾人來他們公司學習,通過學得一技之長尋回自信。“這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鍛鍊心境,不再因疾病而胡思亂想。”剛剛學習剪紙十多天的餘傳秀便是其中之一,在學習剪紙後,她感覺自己的生命同樣在發光發熱。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梓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