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作者:苗體君 竇春芳。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於紅軍游擊戰術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十六字訣是誰創造的問題,史學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是朱德具體概括總結的;二是集體創造的經驗;三是毛澤東在作戰實踐中形成和提出來的。

井岡山革命鬥爭

一、是朱德具體概括總結的。1928年4月,朱德率領部隊來到井岡山,剛好趕上江西敵軍前來“進剿”。5月間,朱德連續取得了五斗江、高隴、草市蛔、龍源口等戰鬥的勝利。在這些戰鬥中,朱德有的用的是突擊戰,有的用的是伏擊戰,實際上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1944年,朱德在《在編寫紅一軍團史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過去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在川、滇同北洋軍閥等打仗,打了十年,總是以少勝多。在軍事上的主要經驗,就是採取了游擊戰爭的戰法。記得在莫斯科學習軍事時,教官測驗我,問我回國後怎樣打仗,我回答:戰法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當時還受了批評。其實,這就是游擊戰爭的思想。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起了一點帶頭作用。”在《西行漫記》中,朱德曾經說過“我用以攻擊敵軍而獲得絕大勝利的戰術是流動的游擊戰術,這種戰術是我從駐在中法邊界時跟蠻子牙和匪徒作戰的經驗中得到的。”在劉白羽的《朱德將軍傳》說到十六字訣時說:“朱德同志是這發明者與執行者。”美國女作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中說:“朱德把軍事戰術歸納爲這樣幾個要點:(一)敵進我退;(二)敵駐我擾;(三)敵疲我打;(四)敵退我追。”據當時任二團黨代表的龔楚回憶,在一次會議上毛澤東作戰略性的報告時說,朱德對游擊戰術,提出一、敵進我退:……保存實力,待機轉移攻勢。二、敵退我進:……打擊其士氣,積小勝爲大勝。三、敵駐我擾:……以疲憊敵人,造成對我有利之形勢。三、敵疲我打:……應集中兵力,主動進攻,以殲滅敵人。

二、是集體創造的經驗。因爲“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十六字訣不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有,其它革命根據地也有這一經驗,如,當時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洪湖地區,在遊擊活動中,曾採用“你來我飛,你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的游擊戰術。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游擊戰中,曾採用“集中作戰,分散遊擊”;“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對敵採取跑圈的形式”等等。

三、是毛澤東在作戰實踐中形成和提出來的。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後,他對井岡山上綠林頭子朱孔陽(朱聾子)對付官軍的“打圈子戰術”法子進行了改造。1928年1月,毛澤東率部攻克遂川縣城,並在遂川縣城召開了遂川、萬安兩縣縣委聯席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十二字訣”。當年的遂川縣委書記陳正人後來在《毛澤東同志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實踐》一文中回憶說:“在遂川時(即1928年1月)就聽到毛主席提出的游擊戰爭的十六個字原則了,特別是這年的上半年,聽得就更具體了。”當年參加會議的萬安縣委委員、縣蘇祕書長許大權也回憶說:“1928年古歷正月初,毛主席在遂召開贛西南農民暴動聯席會議,由張世熙、劉興漢、郭定元等人蔘加,會後在羅塘的沙窩裏召開了會議(名稱忘了),討論了毛主席在遂川的指示:1、十二字密訣。……”當年參加會議的萬安縣委委員曾華英也回憶說:“毛主席在遂川聯席會議上,教導我們對付敵人的辦法,要看敵人多少,瞭解敵人的情況,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敵人來了我們就退,敵人退,我們就後面追。”

朱、毛會師井岡山,經過游擊戰爭的實踐,使“十二字訣”發展成“十六字訣”。1929年4月5日,毛澤東在瑞金起草的《前委致中央的信》,信中說:“我們三年來從鬥爭中所得的戰術,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戰術都不同。用我們的戰術,羣衆鬥爭的發動是一天比一天廣大的,任何強大的敵人是奈何我們不得的。我們的戰術就是遊擊的戰術。大要說來是:‘分兵以發動羣衆,集中以應付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固定區域的割據,用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強敵跟蹤,用盤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時間,很好的方法,發動很大的羣衆’。這種戰術正如打網,要隨時打開,又要隨時收攏。打開以爭取羣衆,收攏以應付敵人。三年以來,都是用的這種戰術。”這封信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十六字訣”,也是“十六字訣”第一次見諸於歷史文獻中。1930年12月,紅一方面軍在小布開了一個動員大會,會前,毛澤東曾親筆寫了一幅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裏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裏殲敵人。”

上面的三種說法,哪一種最合理呢?最有發言權的理應是當年參加井岡山斗爭的黨和紅軍最主要的領導人,特別是朱德、陳毅、彭德懷三人,他們都認爲“十六字訣”是毛澤東概括的。1962年6月,朱德在《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一文中說:“關於游擊戰術以至整個戰略問題,還是後來由毛主席系統、完善地解決的。”1937年,彭德懷在《八路軍怎樣作戰》一文中說:“毛澤東同志曾經發明瞭一個有名的十六字的游擊戰術原則,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1939年,陳毅在《論游擊戰爭》一文中說,紅軍游擊戰爭“其戰術特點包括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毛澤東的十六字訣內,又可包括在黃公略的‘化零爲整,化整爲零’的兩個戰術口號之內”。還有當年參加井岡山斗爭的肖克、何長工等老同志,他們也在回憶中認爲“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提出和概括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