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臨牀心理學教授、現在的職業媽媽李吉欣,通過自己陪孩子申請美國高中的歷程,就申高過程中心理困擾的問題,和大家分享她的專業建議。李吉欣教授廣涉心理學、教育學領域,撰寫、翻譯著作20餘部,主持了多個心理科研項目。她的兒子6年級即赴美國中學就讀,現爲10年級學生。李教授曾陪讀兒子一年。

我兒子出國已有四年了,我曾陪同兒子在一個州讀書,在陪伴他的一年多時光中,接觸了許多美國高中生,我閒來無事也讀了兩年書,遊歷了美國各州(除阿拉斯加外),瞭解了美國方方面面的事物。

回國後,我發現中國家長普遍對中美高中之間差異的許多方面都不甚瞭解,甚至大量被廣泛轉發的帖子裏的內容,都存在着對美國生活、美國教育理解上的謬誤,因此,我想在此來談一談申高前的家長和孩子的心理準備。

01

申高是一個家長學會改變的教程

申高過程,其實是一段需要家長陪伴孩子走過的人生的重要歷程,它的複雜程度遠遠高於“中考的志願選擇”。

現行的中美教育差異不僅僅是體制上的差異,更是由之帶來的教育思維上的差異。另外,把孩子送去美國留學的目的,不應該是出於爲了就讀一個更好的學校——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家長需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思路:將孩子視作一個真正的“人”來培養。

我也是一名家長,同時我又有多年的臨牀心理學經驗,接觸過許多孩子、家長,有的還是我的病人。說實在的,道理雖然清晰明白,但是在我本人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曾經對孩子說過許多不該說的話,幹過不該乾的事。

我的孩子在申請美國高中前,就讀於北京的一所名校,而且是一名絕對優秀的學生,但是迫於國內教育體制的壓力,我也常常身不由己。那麼,申高過程可以說帶給了我們重新定位教育目標的機會,在此基礎上,孩子也將開始一段不一樣的人生歷程。那麼,如何行動,才能使孩子的這段人生不留遺憾呢?這是每一位家長,都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此,我想引用一段羅傑斯的話,他是我比較欣賞的一位心理學家,同時,這段話也較爲適用今天的申高過程:“我越向我自己的真實開放,我就會越發尊重複雜的生活過程,而越不可能有一種要去‘安排一切’的衝動。”

我引用這句話的目的是因爲我發現,有太多的中國家長,在評判一所學校的過程中,會一味地重視該校的哈佛、MIT等名校的升學率,或者一味地強調對方學校的SSAT的分數,但其實這種做法都是片面的,它將會帶來兩個負面的結果:一是面臨申請學校的失敗;其次,孩子在未來美國的求學路途上也將面臨巨大的困難與挑戰。

每一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如何才能使這種愛成爲孩子成長路途上的幫手?如何使這種愛不成爲孩子成長的負擔?又如何使這種愛能夠讓孩子快樂地接受?這是申高過程中,每一位家長所不可迴避的問題。

當面對新的教育環境、新的思維模式、新的學習方法、新的學習內容和新的教育思路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建立新的溝通模式,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即將孩子視爲一個“獨立的”、“平等的”的個體進行對話,同時,這種溝通模式的建立要趁早。

孩子在留學申請以及今後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時並不是孩子一個人所引發的,而是與整個家庭的體系息息相關的,包括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的學習與適應能力、父母的溝通方式等等。無論是從年齡上來說,還是從社會化程度上還說,父母的改變是困難的,但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卻恰恰是高於一切的,是家庭教育最爲核心的部分。

02

申高是一個直面青春期孩子特點的險程

申高孩子的年齡往往集中在十二三歲,或者十四五歲左右,這時正值孩子青春期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這是申高過程中父母所必需要妥善處理的一個重要環節。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以下幾種特點:

1、自我意識強而不穩。獨立慾望增強,對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見解,但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過高或過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擾。

2、情感世界充滿風暴。常常表現出幼稚的感情衝動和短暫的不安定狀態,孤獨、優傷、激動、喜悅、憤怒微妙地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個強烈、動搖和不協調的情感世界。

3、興趣愛好日益廣泛,求知慾與好奇心強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富有理想,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樂於參加各種創造性活動,對於競爭性、冒險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更是樂不知疲。

4、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漸漸地從家庭中游離,更多地與同伴一起交流、活動。

申高過程會涉及孩子的自我評估,會涉及學校選擇的糾結,也會涉及申請失敗給孩子帶來的打擊,這些都將給青春期的孩子帶來我們成年人難以想象的情緒上的波動。因此,可以說申高過程不僅要求家長要學會應對來自外界全新的客觀條件上的挑戰,還要學會安撫和疏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真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儘管在申高過程中對家長的考驗重重,但是矛盾與衝突背後蘊含着的是巨大的成長力量,只要邁過了這道坎,家長與孩子的成長空間都是無限的。那麼身爲家長該如何做呢?

03

申高是一個誠實地面對自我和孩子成長的歷程

家長往往會深陷這樣一個“無法自拔”的泥沼:把自己也做不到的事物強加於孩子。

例如,家長會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孩子做比較,然後要求自己的孩子也達到和其他孩子一樣優秀的成績,那麼家長可否試問一下自己,“我做到了嗎?”

家長是不可能用欺騙的方式掩蓋自己的拒絕成長而要求孩子積極成長的。在申高過程中,當家長遇到了困難,通常會“四處求醫”,卻忽視了自己纔會是那個最懂得孩子,最願意去了解孩子的人。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主動負責,申高過程更是如此。

孩子是不可欺騙的。當孩子的考試成績沒考好的時候,家長表面上故作輕鬆的一句“沒關係”,不會輕易地掩飾他們內心的焦慮,這種做法反而會使孩子因此而更加的不滿與焦躁。正如羅傑斯所說的,“如果我以一種帶着面具的方式與他人相處,維持一種與內心體驗不同的表面的東西,於人於己都毫無幫助。”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明明內心生氣卻做出一副平和友善的樣子是沒有用的;實際上既害怕又缺乏自信,卻做出一副非常有把握到樣子,是沒有用的。總之,當家長感到不舒服,卻裝作一切都好的樣子,是毫無益處的。這種自我防禦的姿態只能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我們的內心行爲實際與我們的表面行爲背道而馳。

誠實地面對自己和孩子的成長。作爲家長要學會向孩子袒露自己的焦慮,自己的無能爲力,承認自己的虛弱。只有這樣,孩子纔會誠實地面對自己,誠實地面對家長,才能給孩子創造自我探索的必要條件。

04

申高是一個明確“送孩子出國留學目的”的征程

爲什麼要送孩子出國留學?答:“出國留學是大勢所趨啊!中國的教育體制問題太多了!美國的學習多輕鬆啊!”如果您的答案是其中之一,那麼您就是大錯特錯了。

中國的學校會要求孩子背“九九乘法表”,可是美國的學校要求孩子背“13*13乘法表”;中國的學校不允許孩子上課說話、做小動作,殊不知美國的學校甚至會要求這類孩子接受ADHD的醫療檢查,孩子甚至會遭遇“退學”和“特別對待”的處分;中國學校的老師會將學生“視若己出”;但是美國的老師卻不會如此行事;中國的學習壓力大,美國的學習壓力更大:有看不完的書,做不完的事,以半小時爲單位來計算deadline的到來,高中學生想要在晚上12點前睡覺簡直是個“神話”。

因此,留學不能成爲逃避現有問題的一個藉口,留學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會帶來更多新的難以想象的問題。

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送孩子出去留學,到底爲了什麼?這種代價不僅是來自金錢上的,更是讓年幼的孩子忍受與父母的分別,獨自去承擔來自異國的巨大挑戰,這樣的付出值得嗎?

05

申高是一個幫助孩子設定人生目標和動機的遠程

在現行體制下,“考一個好的高中,進入一個好的大學”可能是每一位父母的願望。孩子們只需要亦步亦趨地跟着老師的進程,刻苦努力地進行題海戰術,外加一些精品輔導班就可以達成這個目標,不過如此。但是申高過程,大相徑庭。

對於申請美國高中來說,SSAT與託福的成績都很難稱得上是學校選擇學生的一道“門檻”,申請的成功與否,更取決於孩子的總體素質,這種綜合素質尤其會在與考官的interview中被表現出來。

雖然近幾年隨着中國留學大軍的突起,美國學校對SSAT和託福的分數要求都直線上升,但是他們的教育理念,擇生標準卻始終如初,家長如果要求孩子拼命刷分,力求在分數上爭取優勢的話,那麼就會陷入一個申請誤區。

中國教育的失敗在於,大部分的中國父母都將學習的動機致力於考試、考上某個名校等這樣的短期動機之上。有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更大的“purpose”存在,那麼,短期目標和動機通常是徒勞無功,而且很快就會在毫無方向中消耗殆盡。

家長往往會着急自己的孩子愛“磨洋工”,這恰恰是孩子缺乏學習目的所導致的結果。目標是支撐一個人日常行爲、激發一個人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動力來源。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爲了考取更高的分數,我們有時甚至都不知道我們爲什麼學習?

目的的找尋是申高路途上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完成的一項任務。這裏有三個問題可以幫助家長順利地完成這一功課:

1、爲什麼我要申請美高?

2、爲什麼申請美高對我很重要?

3、爲什麼申高對任何事情都很重要?

家長如果可以清晰地回答這三個問題,那麼孩子的人生目標也會變得明確。家長的長期目標和學習動機應該是:當孩子全心全意地投入想做的事情時,可以完成人生的哪些目的?

這些目的會產生一種內在而非外在的驅動力。這會讓每個人、每個孩子具有動力去戰勝前行路上的各種困難、坎坷,忍受寂寞、孤獨、乏味等等,可以堅韌地去面對人生,這會成爲孩子真正的能量,不僅僅是爲了參加考試,爲了上名校,而是爲了整個人生,這纔是最重要的。

06

申高是一個靜觀孩子成長的起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人”,一個能夠獨立生存的人,孩子不應該成爲父母炫耀的工具,孩子也不需要父母的人生管理,更不要試圖用說教的方法告訴孩子該做什麼,這是毫無效果的。

在申高過程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學校選擇,家長需要讓孩子學會爲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也是在國內的教育體系下,孩子所難以體會的。孩子在選擇與自己match的學校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尋找人生目標的過程。學校所提供的數據遠遠不足以判斷和了解一個學校,那麼孩子與家長在親身體驗與考察學校的期間,也是孩子在學習爲自己的人生路做選擇的過程。

我們家長常常這樣認爲:我們的孩子還太小,不懂的事情太多,我們要替孩子做決策,好讓他的人生路能夠更順利,更平穩。

我作爲家長,非常能夠理解這種感受。但是,申高就是讓家長學會“放手”的好時機。申高是孩子自我探索的絕佳機會,家長的過多幹涉只會妨礙孩子的成長。保持有剋制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恩惠。不是替孩子武斷地決策,也不是對孩子毫無原則地縱容,而是有耐心地關愛和支持,成爲孩子人生路上的冷靜的觀察者和建議者,允許讓孩子有更多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空間纔是對孩子最理性的愛。

對於遠赴美國留學的孩子來說,父母不可能長久地陪伴在他/她的身邊。這時有效的溝通就是父母瞭解孩子內心情感方式,關愛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把孩子當作一個與你自己一樣的個體來培養就是一種有剋制的愛,與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不在於時間上的付出,溝通頻率的多少,而是在於對話的質量。

07

申高是一個發現孩子才能的過程

在申高過程中,我一直強調要申請一所與孩子相match的學校。那麼這種匹配性從何而知呢?不是來源於SSAT的分數,而是來自於孩子的才能,幫助孩子選擇一所能夠發展他自身才能的學校纔是一所合適的學校。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每個人都是有用之才,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才能是什麼,才能真正對自己的成長承擔起責任,才能發現、培養和發展其天賦、技能和才智,來解決其所面對的困難和問題。

申高過程是一個需要家長去正確地評估自己的孩子,發現自己孩子的天賦,另一方面,也是一個需要家長接納自己孩子缺點的過程。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但不完美的個體,不需要和任何人去比較。同樣地,對於孩子來說,他也需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接受不完美的自我。事實上,父母往往要求自己的孩子處處高人一等,以求可以申請到更好的學校,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這種不現實的要求不僅會產生自我的抑鬱與焦慮,更會將這種不良的情緒傳遞給孩子。

08

申高是一個感受冒險的旅程

申高只是孩子人生的一個歷程,用平常心對待纔會有助於學校的申請。申高過程中孩子的表現以及招生官的個人取向纔是決定錄取的關鍵因素。

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自小語言天賦極佳,就讀於國際學校,英語能力超過任何一個孩子,但是最後他卻意外地沒有被心儀的學校所錄取,這所校錄取了另外一名各方面條件遠不如他優秀的一個孩子。原因在於,他們是由不同的招生官所面試的,而這兩位招生官所喜歡的孩子類型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說,在整個招生過程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家長與孩子所要做的就是要儘可能地將自己的才華展現出來,向學校準確地傳遞所想要表達出來的信息就足夠了。在遞交完申請後,學會平靜地等待和接受結果也是家長要學會並與孩子一起成長的一部分內容,也是一種體驗。

不必嘗試讓孩子的人生完美,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讓其生命成爲一場冒險,充滿張力,永遠向前。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也沒有人的生活是滿分的。事實上,當孩子從學校畢業後,學校、分數的概念將不復存在。上學時的一切都是浮雲,在社會上,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調整、沒有學會學習生存的能力,發展就會很慢。最大的風險不在於起點的高低,也不在於失敗,而在於沒有經歷過失敗。

09

與自己孩子的故事

當我的孩子剛到美國時他遇到了很大的坎坷。在去美國前,經過我爲期兩個月的英語培訓,我的孩子在聽課方面不存在語言上的障礙。

在美國高中的第一學期,他GPA得了3.55(滿分爲4),開始我還沾沾自喜,認爲一開始就打了個滿堂彩,後面的成績應該會越來越好。可是不然,第二學期,他的成績下滑到了3.22。在家長會上,我與每一位老師進行了交流,也與我的孩子促膝長談。其實,在八年級一年的學習過程中,我的孩子想盡了各種學習方法,也非常的刻苦努力,但是他的GPA卻一直徘徊在3.2~3.5之間,怎麼也提高不上去。在這一年中,我的孩子變得不快樂了,甚至開始懷疑自我,喪失了信心。

對此,我沒有給我的孩子更多的壓力。相反,我購買了一輛車,帶着孩子去遊歷美國,在這期間,我整整駕駛了十萬多公里的路程,帶他去感受美國的文化,深入瞭解美國的生活。

我相信我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走出這段低谷期。儘管的確換了一個教育體系,但是如果我短期內對他進行課程的輔導,他的GPA一定可以飛快上升,但是我認爲,這會讓我的孩子失去一個很好的自我成長的機會。我寧願選擇放手讓他在這端低谷中自我滾爬摸打。我應該做的就是幫助他更好地適應這個新的環境,更深入地認識這個新世界。

雖然在這一年中,他經歷了痛苦和糾結,但是當他進入了九年級之後,他的學習和生活都變得非常平穩,也恢復了昔日的自信。

他的counselor非常地欣賞他,尤其在聽完了我這段故事的描述後,他認爲這樣的孩子纔有能力在今後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遠,更自信。這種自信不是來自於家長的傳遞,或是分數的評判,而是來自於克服失敗後的成功體驗。這是一種自我的評價。因此,在申高過程中,家長需要用耐心來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