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楓橋二牌頭”從何而來

  草塔特產龜膠、苧麻賣往杭紹

  姚公埠房租堪比杭州

  ……

  最近有一篇《民國記憶:諸暨市鎮備忘錄》的文章很火,很多諸暨人都不知道,原來自己的家鄉,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如此繁華!

  * 閱讀提醒:以下文字較多,共記錄楓橋、牌頭、草塔、青山、陳蔡、阮家埠、王家井、湯加店、大橋、姚公埠等地,可根據小標題查看。

  楓橋鎮:諸暨規模最大的農村市鎮

  楓橋鎮是一直以來是諸暨規模最大的農村市鎮。

  追溯歷史,楓橋曾是古越大部建都地,唐初就形成了集市。

  楓橋鎮還曾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北可至紹興,東可達嵊州,南通婺衢,南來北往的人們總是要在這裏歇歇腳。楓橋於是成了最大的市鎮。紹興南部、嵊縣西部及諸東一帶的山貨,都在這裏聚散。

  楓橋鎮的商店共有三百餘家,大多聚集在兩街一弄,即新街、大街、大部弄,民國十三年(1924)楓橋經歷一場大火後,街道拓闊爲四尺,但仍顯得十分擁擠。

  匯晉、匯昌、恒大布店的洋式店面,恆泰華、匯泉、泰記新等幾家廣貨綢布莊,比縣城的商店還要氣派;

  北春陽、恆舒泰、駱恆興、元泰、元和等南貨店,零售生意非常好,批發生意也很多;

  中藥店有幾十爿,同德堂、濟生堂、同馥堂、恆春堂、同仁堂、同春堂……營業都興旺,石庫牆門裏只有頤和堂一家,但貨色最地道;

  大部弄的東成、楊墅(樹)下的鼎和,是二爿官醬園,有分園六七處,散設於本鎮和外埠,營業鼎盛時期,可與縣城裏的鮑同順、紹興的興同匹敵,而蕭公茂、蕭萬茂等商號的規模相對比較小。

  此外,還有崔永春、兆豐、隆泰、同和、復盛等紙花店,瑞豐、恆豐、天元瑞等煙作店六家,德豐、德盛、致和、仁泰等瓷器店,公益昌、均益等數家山貨店,天祥、美華兩家鞋店,蕭公茂、瑞昌、源順等水作坊七家,以及麪館五六家、茶店四家、理髮鋪七所、宿夜店四五家、毛竹行、石灰行、燒餅店、磨坊、印刷所、燈籠店、魚行、裱畫店、上鞋店、嫁裝店、襪店、書局、機麪店、煙管店、花草店、轎埠、鑲牙店、銅店、鐮店、紙頭店、洋鐵店,等等。

  農曆逢七市(初七、十七、廿七),則在鎮東南和西南的兩條道路上,一直到沙灘和土地廟前,是小豬市場,從早上直到下午1-2時才散市。元吉茶棧、綸章繭行是楓橋出口貨的大倉庫。貽康當行是楓橋唯一的當物借錢機構。官鹽店只有貽康泰一家。

  楓橋大廟是全市鎮的中心,因此也是買賣很熱鬧的地方,廟的後進設有公安局、商會、農會、民衆教育館等機構,而中廳、前進及兩廂,則擺滿了算命看相、洋襪、書籍、雜貨、茶水、藥品等攤頭,還有售賣桑、瓜、茄、茶、箬帽等土貨的石籮擔子。農曆九月半,是楓橋舊習賽會期,這時候大廟比平日要熱鬧得多,除各色攤販外,還多了些江湖雜耍藝人,把大廟擠得水泄不通。

  牌頭鎮:全鎮150餘家商店,集中在一條老街

  牌頭鎮的商號則主要集中在一條長長的似乎望不到頭的老街中,全鎮共有大小商店一百五十餘家,每逢農曆單日爲市日。

  規模在諸暨市鎮中排列第二,故有“一楓橋,二牌頭”之說。

  雜貨業共有四家,其中金永昌是最大的一家,在銷售的貨物中,棉布佔半數,雜貨佔十分之四,捲菸佔十分之一。

  南貨業只有隆成、大昌兩家,同時兼營茶食。國藥業有同德、慶德、義號、承德四家,在售賣中藥材外,還自制飲片、制丸、煎膠,同德、慶德製作的膠散,是聞名遐邇的。糧食業雖有六家,營業相對較好的是泰豐、五昌,但資本和銷售量與鄰鎮的安華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了。

  醬酒業共五家,同順是縣城裏鮑同順的分號,因貨品精良、價錢公道而排名第一。煙作業共四家,袁合興是一塊老牌子,生意最好,四處聞名。絲業本來有錦和、源泰兩家,但錦和因無力經營,盤給他人,改號爲椿記。碾米業有大有年和公益兩家,公益還兼營電燈。

  屠宰業共家九家,每家每市可宰豬一頭,每月十五市則可宰殺十五頭。

  其他商家還有水作坊四家、成衣鋪兩家、理髮所四家、茶店四家、麪館五家,以及杉樹行、小豬行、毛竹行、石灰行,等等。

  隨着浙贛鐵路的開通,交通便捷了許多,貨物流通也方便多了,反而削弱了牌頭市鎮的商業功能。比如旅館業本來有三家,此前生意極好,後來只得兼做其他生意了。其他行業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隨着牌頭市鎮的衰退,原來排名第三的草塔市鎮則上升到第二的位置。

  草塔鎮:特產龜膠和苧麻,遠銷各地

  草塔市鎮形似方塊,呈“回”字狀,商號大多集中在北街、南街和姚毛弄。

  該市逢農曆雙日做市,每至市日,街上比肩接踵,人山人海,熱鬧異常,人們有遠從數十里外趕來此地做買賣的,零碎小攤也有二百餘擔,另有從十三、十四、十七、十八、十九各都運過來的茶、竹木、柴料也都在此集散。

  市上商店約計百數十家,南雜貨業十餘家,資本較多、營業狀況較好的有:惠記、怡升、萃豐雜貨店,豐隆、義成號、惠記、恆興和怡升南貨店,仁親、寶善藥業,萬象春醬園,萬春米號。另有肉攤三十餘家,以及飯館、理髮所、豆腐店等等。

  三十年代初,草塔市鎮就設立了惠民人力車公司,共有人力車約六七十輛,而貨車則有三百輛以上,由此到達縣城、五泄風景區及鎮西部各都的交通變得極爲便利,信札郵件及滬杭諸各報,當晚即可到達市鎮,信息較爲暢通,因而進一步促進了集市的繁榮。

  草塔市鎮的特產有龜膠和苧麻。

  用純淨五泄水煎制的龜膠,因製法精良,色澤透明,而聞名杭紹各地;苧麻是鎮周邊鄉村的主要副業,年產四、五萬斤,遠銷杭、甬、紹等地。

  青山鎮(三都鎮):全市米業之首

  青山鎮即三都鎮,該鎮離縣二十里,東以舊官莊獨立村及白陽鄉爲界,南至城山、梅溪二鄉爲界,西以夫概鄉和冠山鄉爲界,其東南爲湖畈,而西北多山,山湖參半。

  該市鎮逢農曆單日爲市,共計五、六十家商店。

  南貨業以永豐泰、人和貢、聚昌三家資本最多,而生意也最興隆。雜貨業數祥泰昌、永利生意最公道,貨物也充足。米業居全市各鎮之首,銷路主要爲富陽紫閬及章村一帶山區,大有豐、源盛、郭興泰、正記、信盛樓等米行的貨物堆積如山,生意興隆,每日全鎮平均售米約三十餘擔。藥業只有三和春、養元兩家。醬業有益源、同和、源盛、長春四家,而其中益源、同和的生意最好。茶食店只有三陽泰一家。另有水作坊十家,客寓四家,碾米廠、理髮店、豬行、麪店各三家,飯館、柴行、茶行、首飾店、釘店、茶館各兩家,還有竹木行、肉店、魚行、水果行、銅店、煙店、皮匠店等。

  但因三十年代中期農村經濟蕭條,商業大受影響,不少商號因虧損而停業,該市鎮在這一時期歇業的有:洪昌南貨業,德生、至誠藥業,德盛、民天、耀記米行等。

  全鎮出產以米、麥爲主,近十年來推廣種植早、晚稻,所以蕎麥、田豆等副產減少了七成,毛竹塔村以出產西瓜、茄子、冬瓜爲主,南泉嶺下及六角山村出產五月桃爲主,蔣塢、傅村、陳村則以出產西瓜、五月桃、秋桃、茶葉爲主,全鎮的桕子產量爲全縣之冠,年產五千餘石。

  青山鎮的陸路交通主要有捷益路(南泉嶺直達縣城北門車站)、青白路(青山鎮至白門火車站),而水路交通則東有閘頭廟的祝橋江,南有跨湖橋的五泄溪,該鎮農產品主要由此兩水路運貨,而商店的貨物則用人力貨車運輸,豐穆堂、劉家山頭到達鎮上的路,也都可通人力車。

  陳蔡鎮:城內一城,勿如陳蔡一店

  陳蔡鎮距縣城五十五里,商號林立,位於羣山環抱之中,住戶逾千,其中以蔡姓最多,陳姓其次,而房屋以中國傳統建築居多,新式洋房也有不少。

  該鎮商號大小共計六十餘家,其中以蔡來記、恆升、惠昌三家規模最大,經營南北洋廣京貨及米鹽、書籍等,其時有“城內一城,勿如陳蔡一店”之說

  該鎮是諸暨至新昌、嵊縣的必經要道,每日往返旅客,絡繹不絕,因此住宿店的生意也很不錯。

  商號所售貨物,都靠水路運輸,用筏子裝運,而運輸的速度則由水位決定,水位高漲時速度就快,而涸水期則很緩慢,得需三五天不等才能到貨。

  民國十八年(1929),黃包車可達縣城後,在鎮下市頭的一個雜貨店裏附設了郵政代辦所,郵件則可隔日到達。

  陳蔡鎮山多田少,出產最多的是毛竹,稻田只有秋收一季,如遇山洪等自然災害,良田就成了沙灘,糧食產量較少,所以鎮上的店鋪多帶售糧食。

  阮家埠鎮:白塔湖湖鮮一絕!

  阮家埠市鎮處在東西泌湖和白塔湖的中心,鎮的後面是青蔥碧綠的天子山,山上的竹木蓊翳參天;前面是極其開闊的東泌湖湖畈,全畈水波盪漾,漁船似鱗,遠遠地望過去,真是一幅極具湖鄉特色的天然畫景。

  阮家埠市鎮的街市,由一橫一直成“丁”字形的兩條街組成。鎮上的商店,規模最大的是乾豐泰南貨店和祥泰豐雜貨店,店裏都有十多個夥計。

  以農曆單日爲市,每逢市日,從上午8時開始,四處趕市的人們便蜂擁而至了,但是到了中午12時左右,就一鬨而散了。

  阮家埠市鎮附近一帶因地勢低窪,每年僅種一批早興稻或急趕稻,此外就靠捕撈魚、蝦、黃鱔、螺螄、斧頭蛤、野鴨等湖區特產爲生,但仍不能自給自足。

  後來由傅恆祥負責,組織十二個村成立了白塔湖區聯合社,趕造抽水機,把湖水抽乾,修築堤埂,開闢荒田,就逐漸富足起來了。

  王家井鎮:集市較爲蕭條,買大件都去城裏

  王家井鎮一帶,主要以早晚稻收入維持生計,如遇水災,則又歉收,所以一般鄉人,出市時只能抖抖湊湊帶上幾十枚銅錢,既要買齊油鹽醬醋,又得兼購南北雜貨,因此市鎮多爲用銅錢交易的零星小生意。

  而用銀元交易的大筆生意,則一般趕到縣城裏去採購。這樣一來,商家生意便逐漸蕭條,集市也日漸衰落,如高萬升、老同福、東成等規模較大的商號逐漸關門歇業,最後只留下大約三十家左右的小商家。

  湯家店鎮:每次集市一小時即散

  湯家墊(店)鎮爲方、湯兩姓大族聚居處,約三百多住戶,主要以耕作湖田爲生計。市鎮上商店僅十餘家,以夫妻經營的模式爲主,逢農曆單日爲市,交易的物品以蔬菜、水產(黃鱔、鰻、蝦、田螺、螺螄等)爲主,集市延時不過一小時即散。

  大橋鎮:鎮民都務農,民風最爲淳樸

  大橋鎮是屬於第七區三義鄉的一個市鎮,住戶計一百五十餘家,均以務農爲業,民風最爲淳厚。

  商店共計三十餘家,有布店、南貨業、豆腐店、肉店各三家,煙店、藥店、點心店、糴糧行各兩家,以及醬園、碾米廠、食品店、材鋪、麪店、理髮店各一家。規模最大的布店是協昌祥號,而南貨店則數呂源昌。

  每逢農曆單日爲市,市日生意興隆,空日則門可羅雀。該市鎮一帶的特產主要有茶葉、絲繭、稻穀、桐油、生漆、石灰等其中糧食年產約八千餘石,石灰年產達百萬斤。

  姚公埠鎮:房租堪比杭州,商品交易量很大

  姚公埠鎮因有浦陽江繞鎮邊而過,所以這裏沒有旱災之虞,田價就比其他地方要貴。

  又因人多屋少,因此房租也貴,一個鄉鎮的房租竟可與杭州省城相頡頏

  市鎮雖僅有四十多爿商店,但交易量卻比同等市鎮要大得多,如廣益豐、長茂等店,一年的生意高達四、五萬元。

  這裏客貨交通較爲便利,水路有杭諸輪船,陸路可走浙贛鐵路。但郵路卻不方便,縣城裏發出的郵件要經南星橋才轉到這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