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秀良,獨立學者,研究方向爲民國史、社會工作,著作有《守望與開新:近代中國的社會工作》、《王士珍傳》、《段祺瑞傳》等。

正是由於馮國璋在督辦軍學方面取得的成績,袁世凱纔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保舉賞給馮國璋三代正一品封典。在上奏的附片中,袁世凱對馮國璋表揚有加:“經臣行令副都統馮國璋督理北洋武備各學堂,受事之始,幾無從着手。該署副都統統籌全局”,“時逾四載,功效彰明。如練官營、將弁學堂,成就不下千員。此次速成各學堂,成就又七百餘人,而由學堂遣赴東西各國留學人數尚不在內。成材之衆,近所罕見”。

小站練兵的舊址

馮國璋在督辦軍學方面取得的另一個重大成就,是在擔任練兵處軍學司正使時主持制定的《新定陸軍學堂辦法》,旨在全國建立軍事學校系統。“其入手大旨,則已有學堂學營之行省,統一其教條,未有學堂學營之行省,迅立其基礎。一年小成,三年而大備,參合程度,製爲章程,使各省殊途同歸,斠若劃一”。《新定陸軍學堂辦法》把全國的軍事學校分爲四級:初級教育是陸軍小學堂,“教以普通課及軍事初級學,並養成其忠愛、武勇、機敏、馴擾之性質,以植軍人之根本。”陸軍小學堂學制三年,學生畢業後,約有九成升入陸軍中學堂繼續學習。

陸軍中學堂是第二級教育,“教以高級普通課及緊要軍事學,並作成其立志節、守紀律、勤服習之實際,以擴軍人之智能”。在課程方面,無論軍事學科還是一般學科,均較陸軍小學堂深邃,分科也更細,仍以普通文化課爲主,兼習軍事。其軍事學專門學校的性質主要表現在日常的訓育和教養,而非課程教育方面。至於訓育與教養方式,則仿自日本陸軍幼年學校。陸軍中學學制兩年。學生入堂後食用各項均由學堂發給,另給津貼銀兩,每年遞增,其待遇等級高於陸小學生。畢業後,分入步馬炮工輜重各隊,歷服正兵弁目諸務,期以四個月,名曰“陸軍入伍生”,然後挑入兵官學堂,約有九成能夠繼續學業。

小站練兵的現場

陸軍兵官學堂是第三級教育,目的是造就初級武官,是繼小學、中學之後的最後一級軍官養成教育。陸軍兵官學堂專收陸軍中學堂畢業生,欲使其成爲新軍官的唯一產地,以便有效地統一軍制。這一計劃是理想化的,它恪守軍官必出自學堂的觀念,改變將領拔自卒伍的傳統做法。可是它的實現需要時間,需待陸軍中學堂學生畢業後纔有生源,纔可能開辦。所以實質上清朝無一所正規的軍官學校,沒有一期正規的軍官學校畢業生。

第四級教育爲陸軍大學堂教育。這一級教育與前三級教育不同,它不是新軍官養成教育,而是在職軍官深造教育。考選經陸軍兵官學堂畢業,“在營二年以上,核其最優者拔入大學堂”,“教以高等兵學,統匯各科,淹通融貫,具指揮調度之能”。這一所大學堂在辛亥革命前與上述陸軍兵官學堂一樣未能設立。它所確立的深造教育思想及學制辦法在民國後才得以實現。《新定陸軍學堂辦法》“規定了學堂等級、課程次第、學生額數、學期年分、升學辦法,從而建立了完整的陸軍軍事學校系統,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從這部規劃清朝軍事教育遠景藍圖的《新定陸軍學堂辦法》中,我們可以看到馮國璋運籌全局的戰略眼光,也可窺見其強國安邦的深層思索與追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