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是20世紀全球最具悲劇性的文物發現之一。1900年,“王道士”在莫高窟意外發現了沉睡了近900年的藏經洞,幾萬件文物重見天日。然而,接下來一切完全出人意料。王道士去報官,晚清官員只知收受寶物,無人理睬文物保護;外國探險家得知消息後卻趨之若鶩,瘋狂地破壞性掠奪這批珍寶,甚至連洞窟內的壁畫和彩塑也不打算放過。

最終,“王道士”在擔驚受怕和人們的唾罵中精神失常。藏經洞的絕大部分文物被流散到世界各地,僅極少數留存在國內,中國文化因此蒙受了空前浩劫。

從10世紀上半葉開始,僧人們就開始在莫高窟藏經洞中存放圖書、經卷和其他文物。11世紀初,莫高窟的僧人爲防範入侵的蒙古人,將藏經洞的洞口用泥封住,並在外面畫上壁畫,巧妙地把洞口掩藏起來,直到王道士偶然發現這個洞窟。

王道士本名王圓祿,出家後道號爲“法真”。當時的敦煌莫高窟殘破不堪,王道士將信徒們的施捨節省下來,準備修復莫高窟。他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和臨時僱傭的工人一起清除洞窟的淤沙。1900年6月22日,他們在清理一個甬道時意外發現了“祕洞”,扒開壁畫後看到其中堆滿了佛教經卷、圖書、刺繡、絹畫、法器等珍貴文物,總數多達4萬餘件。

王道士向當地官員報告了發現藏經洞一事,也爲他們送去了一些寶物,試圖讓文物獲得政府保護。哪知,這些得到實惠的大小官僚們,對保護這些文物全然不當回事。

藏經洞的消息傳到外國人耳中後,西方探險家便開始了瘋狂的掠奪。特別是英國人斯坦因,千方百計騙取王道士的信任,數次從王道士手中低價買走大量文物。清朝官員得知斯坦因盜運文物後,仍然置之不理。此後,更多外國人來到莫高窟,從王道士手中買走文物。

英、法、日、美、俄等國的探險家不僅到處收集敦煌寫本,還在王道士的眼皮下掠走了多塊壁畫。

文物流散到國外後,被國外的博物館、圖書館收藏,並得到妥善的保護。在國外舉辦大型展覽會後,才引起晚清政府的重視,但是官員們考慮更多的卻是如何竊爲己有。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決定把剩餘的敦煌文物運到北京京師圖書館收藏。

1931年,精神失常多年的王道士去世,弟子們爲他建了一個土塔。直到現在,人們對王圓祿道士的功過,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正方認爲,王道士發現了藏經洞,本身就是貢獻,且他盡其所能做了該做的一切,在無奈之下才變賣文物。反方則認爲,無論當時的環境如何,道士都是藏經洞珍貴文物流失的千古罪人。

後來,莫高窟建立起文物研究機構。1988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