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在密集設立紓困專項產品後,保險機構正着手推進首期投資落地。不過,有市場人士指出,此次紓困主要以市場化方式進行,參與主體較爲分散,標的選擇較爲謹慎,實際效果尚有待觀察。此外,由於保險資金對投資期限和資金安全要求較高,如何把控投資風險以及最終平穩退出仍值得業內關注。

10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保險資金如何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作出了具體部署。

隨即,險資便相繼宣佈計劃成立相關產品來紓困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截至目前爲止,保險業已有5只目標規模共78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專項產品設立。這意味着以價值投資爲核心的保險資金大規模地進入市場,無疑提振了整個資本市場的信心。

此前,銀保監會還表示,下一步,將支持保險機構增加對上市公司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規模,調整和優化股權投資、債權投資等領域監管制度,對符合國家戰略和宏觀政策導向的項目給予更多政策支持,爲實體經濟提供更多長期資金和資本性資金。同時,對於保險資金投資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領域和項目,還將出臺配套政策予以支持。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保險業在助力民營企業發展中主要發揮兩大作用。一方面,發揮保險的風險管理功能,爲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風險保障;另一方面,在解決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認爲,保險資金投資以資產負債匹配爲基礎,堅持多元投資、長期投資、穩健投資和安全投資。此外,追求投資收益的持續和穩定。中國股票市場正處在從幼稚走向成熟、非理性走向理性的階段,股票價格波動相對較大,保險資金的長期投資、價值投資風格,有利於減小市場波動性,促進市場的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目前在政策影響下,已有數千億元規模的專項資金正在加速入場,但並不意味着股權質押風險已經完全解除。在爲優質上市公司紓困的同時,如何保證資金的安全性以及最終實現平穩退出,對於絕大部分資金來自於保費收入的保險資管機構而言至關重要。

對此,國壽資產投資總監劉凡表示,投資策略上,保險公司並不是完全被動型的投資,對於重點標的進行投資後,還會進行治理結構的優化,甚至協調體系內外的資源,來給出多方面的支持。

國泰君安分析師劉易表示,保險機構多以戰略和財務投資者角色進入市場進行紓困,對保底收益有一定要求,“債+債轉股”模式可能更受青睞。

“對於上述的擔憂,保險機構解決的辦法主要有三種途徑。”業內人士認爲,一是專項產品可以通過券商,參考大宗交易等方式進行競價減持,從而實現資金的有序退出。二是爲儘量避免對二級市場股價的衝擊,多數專項產品專項產品通過“封閉期”、“存續期”的設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短炒”、大進大出等現象的發生。三是通過嚴格篩選優質標的和設計風險共擔的投資方案來進行風險防控,提高產品的安全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