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展開水清岸綠畫卷

整治還清後的蕭太后河引來大批白鷺棲息。

方連清攝

北京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興的文明古都。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沿河環境日趨惡化,有的河道甚至成了臭水溝。

近年來,北京市打響碧水攻堅戰,強化鐵腕治水,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河長制落地見效,堅持標本兼治、系統治理、綜合整治,通過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水系循環、生態修復等綜合措施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努力營造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督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建成區57條段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完成比例爲91.4%,超過了國家90%的考覈要求,通惠河、蕭太后河等多個河段再現碧水微瀾之美景。目前,相關各區正在推進非建成區84條段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預計年底前完成全面治理。百姓期待的水清、岸綠、景美願景正在成爲現實。

河長上崗,“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

不打招呼,直插基層。11月5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一行來到房山區檢查河長制工作落實情況。蔡奇說,“這次"四不兩直"檢查河長制落實情況,也是履行總河長的職責”。

2017年7月起,北京在全市範圍全面推進河長制,建立了以黨政領導爲主體的市、區、鄉鎮(街道)、村4級河長體系,蔡奇和北京市長陳吉寧掛帥任總河長,市委市政府共19位市領導擔任市級河長和參與河長制工作,全市共設立各級河長5900餘名。5月21日,蔡奇、陳吉寧共同簽發北京市2018年第1號總河長令,決定在全市開展“清河行動”,督促各級河長、有關職能單位認真履責,力爭年底前清除河湖管理範圍內違法建設、垃圾渣土。

清河下游北七家鎮南側高高聳立着兩座垃圾山,高達10米左右。“是我們在以前的巡查過程中發現的,但那時候既沒有河長制,也沒有1號令,對於水務部門來說,這兩座山一直是塊難啃的"骨頭"。”北京市東水西調管理處水政科工作人員張博說,垃圾山不僅破壞了河道附近的環境,渣土和垃圾還可能進入河道影響水環境。自從巡查發現了這兩座垃圾山,水政科就一直在積極協調。

然而,垃圾山所在位置,正巧是朝陽區和昌平區兩區交界處,對於責任的認定存在爭議,因此治理垃圾山的工作一直懸而未決。按照“清河行動”1號令要求,清河流域召開聯席會,這塊難啃的“骨頭”擺上了桌面。清河市級河長杜飛進立刻組織屬地政府、國土等部門一起協調,經過地界勘察,最終認定由昌平區北七家鎮負責清理。不到一個月,垃圾山被清理運走。

河湖之病表現在水裏,根子卻在岸上。“解決河湖管理保護這個難題,必須實行"一把手"工程,水岸同治,標本兼治。”北京市水務局河長工作處副處長趙翔認爲,河長制的實施,找到了打開困局的一把“金鑰匙”,由地方黨政主要領導擔任河長,重點圍繞“三查、三清、三治、三管”,嚴查污水直排入河、垃圾亂堆亂倒、涉河違法建設,清河岸、河面、河底,加強水污染治理、水環境治理、水生態治理,嚴格水資源管理、河湖岸線管理、執法監督管理,進一步落實區屬地政府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的主體責任。河流實現了從“多頭管”到“統一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工作由虛變實,變“九龍治水”爲“河長治水”。

彌補短板,污水處理能力提升七成

10月底,位於東五環和東六環之間的北京排水集團高安屯再生水廠二期通水運行,處理規模翻倍至每天20萬噸,一舉緩解目前壩河流域污水處理設施超負荷運轉的壓力。

該再生水廠採用半地下式設計,生產設施全封閉。記者注意到,水廠生產運行既無臭味,也無噪音,地面到處可見綠化生態景觀。

該項目經理鄭傑介紹說,水廠採用先進處理工藝,再生水主要指標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Ⅳ類水體標準,一部分用於園林綠化,另外一部分退回河道,提升水環境。

黑臭水體的形成,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後於人口和城市發展,污水處理能力始終趕不上污水產生量,河流黑臭問題難以根治。以壩河流域爲例,水廠一期試運行前幾個月,每日污水來水量僅三四萬噸,但後來污水量飆升,目前日均污水處理量達到12萬到13萬噸,已經超出一期設計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再生水廠長期處於“喝撐了”的狀態。二期建成後,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將得到解決。

高安屯再生水廠正是北京市實施《加快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的成果之一。2013年以來,相關實施單位攻克了規劃選址難、徵地拆遷難、項目落地難、施工進場難等制約瓶頸,陸續建成高安屯、清河第二、槐房、定福莊、稻香湖和郊區城鎮等一批再生水廠,全市大中型污水處理廠從2012年底的41座增加到67座。全市污水日處理能力由2012年的398萬立方米提高到672萬立方米,提升了近七成,新增能力超過前10年建設規模總和。新建污水管線2000公里,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2%,其中城六區爲98.5%,基本解決了城鎮地區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問題,這也使得消除黑臭水體的工作有了根本保障。

目前,北京市正按照第二個《三年行動方案》要求,以消除黑臭水體、改善國家和市級考覈斷面水質以及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環境改善爲重點,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聚焦城鄉接合部、水源保護區村莊、民俗旅遊村莊、人口聚集村莊和待拆遷村莊,全力推進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

河道清淤,1500餘公里重現清波

亦莊濱河森林公園涼水河上,一大一小兩條船正在緩慢移動,這是新引進的洗泥船。“徹底淨化河湖,不但要防止污水直排入河,還要清理河底的淤泥。”項目負責人董邦敏說。

只見一個箱體倒扣水中,正源源不斷把河底的淤泥吸到船上來。泥和水經過擾動,不斷翻滾、碰撞、摩擦,有機質和無機顆粒就漸漸洗脫分離,最後再投加藥劑,進行絮凝沉澱。“洗泥船應用的新技術叫做底泥洗脫原位置換,簡單點兒說,它的原理和淘米類似。” 淘洗乾淨的沙礫會原位注入河底,而富含有機質、氮、磷的黑泥被過濾出來,單獨存儲消納。與傳統的機械清淤相比,這種新技術的污泥外運量減少98%,同時也避免對水生動植物的破壞。記者注意到,洗泥船所經之處,底泥顏色從深灰色變成了黃褐色,水質也變得清澈見底。在涼水河緊鑼密鼓地施工4個月後,如今,從舊宮至亦莊長達10公里的河道都被清洗乾淨。第三方監測顯示,底泥中的有機質減少了97%,總氮、總磷分別減少了68%和23%。

橫穿朝陽、通州兩區的蕭太后河,是黑臭水體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經過兩區聯手治理,昔日的“牛奶河”已經清澈見底,多年未見的魚羣也重新遊了回來。今年9月,河畔的馬家灣溼地引來上百隻白鷺棲息,成了秋日一景。

在蕭太后河環球影城段,記者沿着新修的河道走一圈,卻沒有看到水泥護坡,而是由連鎖砌塊、魚巢磚等組成的複式斷面,緩坡上的植物延伸到淺灘,在水下舞動。“規劃時我們力求以生態自然爲主,減少硬質護砌和人爲干預,營造人、水、動物和植物等共生的和諧景觀。”項目經理說。

通州區水務局負責人介紹,目前,蕭太后河已打造30多萬平方米的景觀綠化和5萬平方米的溼地,栽種了30多種樹木,約8公里的慢行系統已經完成。河道沿岸還將打造景觀節點,最終形成一個休閒微型公園,實現蕭太后河水清岸綠、生態宜居的面貌。

北京市水務局總工程師段偉介紹,通過源頭防控、溯源治理、水岸共治、綜合整治,北京已實施河道截污治污1500餘公里,恢復和新增溼地超過4000公頃。一條條河流由濁變清,一條條濱水廊道成爲景觀,市民紛紛拍手稱好。

《人民日報》( 2018年11月26日 20 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