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2,世界上最危險的8000米山峯之一。

在含氧量不足海平面1/3的死亡地帶,爲了能保住自己的生命,登山者就已經拼盡全力。

如果此時隊友失去了行動能力,你會怎麼做?

在電影《八千米死亡線》中,登山者泰勒(Taylor Brooks)面臨此生最難的抉擇。好友海洛德(Harold Jameson)在K2摔斷了腿:

  • 他想抬海洛德下去,而登山繩已在滑墜中遺失,施救的可能微乎其微;

  • 他想先下去叫人,但暴風雪肆虐不止,海洛德撐不到救援上來。

《八千米死亡線》電影海報。圖片來源:movies.film-cine.com

K2以攀登難度大著稱,所以他們一直視其爲夢想。然而身處夢想中,他們才真切感受到野蠻巨峯如此猙獰可怖。

海洛德:難道你要陪我一起死嗎?

泰勒:你知道你在讓我做什麼嗎?你是我唯一的朋友,把你丟下,我辦不到!(信息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行走生死線

要麼替朋友活下去,要麼兩個人一起死。

當海洛德提起家中需要照顧的妻兒,泰勒知道,自己別無選擇了。

海洛德受傷。圖片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雪山再一次證明人的渺小,誰也無法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正如他們明知道此行危險,甚至可能致命,卻還是無可救藥地趕來。

意外的入場券——海洛德和泰勒性格迥異,一個是家庭美滿的物理教授,一個是浪蕩不羈的律師。兩個幾乎相反的人,卻同樣熱愛山峯,已經搭檔登山多年。

在一次攀登中,他們遇上一支神祕的隊伍,個個都是登山高手。第二天早上,因爲露營地選擇不當,這支隊伍的帳篷被雪崩卷下山坡。

萬幸的是,海洛德前一晚已將一頂帳篷用繩子固定好。抄起雪鏟,他和泰勒順着登山繩飛奔而下。帳篷裏的三名登山者得救了,而另一頂帳篷中的兩名隊員不幸遇難。

雪崩將帳篷卷下山。圖片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這支神祕隊伍原本打算攀登世界第二高峯K2,這也是泰勒和海洛德夢寐以求的一座山。葬禮結束後,泰勒找到隊伍的組織者——億萬富翁菲利普,懇請他讓自己和海洛德加入。

隊伍中有了兩個空缺,泰勒和海洛德攀登技巧成熟,又對菲利普有救命之恩。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爭取到了遠征K2的機會。

K2(喬戈裏峯),海拔8611米,爲世界第二高峯。圖片來源:mountainsoftravelphotos.com

登頂野蠻巨峯——一路波折,經歷背夫罷工、嚮導滑墜、菲利普病重下山,包括泰勒和海洛德在內的四名隊員順利抵達突擊營地。離8611米的頂峯只有一天行程,每個人都躍躍欲試。

然而,和大本營聯繫時,菲利普決定:

必須留兩個人做後援,這是命令!(信息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誰來攻頂?泰勒認爲自己和隊長達拉斯能力最強,理應成爲攻頂隊員。然而,達拉斯和泰勒素有嫌隙,他決定帶另一名隊員塔卡尼前進,讓泰勒和海洛德留守營地。

四名隊員攀爬冰壁。圖片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攻頂隊員離開了,帳篷裏氣氛凝重起來。

海洛德:我只是無法相信你會不帶我去。

泰勒:如果達拉斯選擇的是你,你也不會帶我去的。

海洛德:我不會。(信息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泰勒的自私傷害到了海洛德,他一向視泰勒爲自己唯一的朋友,可也許自己對泰勒來說卻不算什麼。

夜漸深,帳外的暴風雪更加猖狂。海洛德被響動驚醒,拉開帳篷,有人一頭栽了進來——是攻頂隊員塔卡尼。他滿臉是血,泰勒問達拉斯在哪,他只能斷斷續續回答道:

他下不來了……沒有帳篷,丟了,情況很糟糕……(信息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塔卡尼傷勢過重,不幸去世,達拉斯也不知去向,風雪交加,此次登山行動看來是失敗了。

告別隊友遺體。圖片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漫長的一夜過去,天氣竟然轉好。萬里無雲,天空藍得純淨至極,海洛德說:

我還是想繼續登頂。(信息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於是,兩個人決定輕裝出發。爬過陡峭的冰壁,翻越純白的刃脊,海洛德和泰勒成了兩個小小的黑點,慢慢接近頂峯。

行走在刃脊之上。圖片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山巒起伏,雪峯如海浪般無邊無際,這就是K2之上的風景。

世界之巔,我們成功了!(信息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之前所有不愉快都一掃而空,海洛德和泰勒擁抱在一起。登頂的喜悅感染着整支隊伍,一切正如海洛德說服妻子的話一般,

當我站在山巔,用盡所有力氣、勇氣到達那裏,哪怕只有一秒,我都覺得這輩子沒有白活。(信息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登頂K2。圖片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斷腿後等待死神——登頂只是短暫一刻,接下來是更加艱難的下撤。天氣驟變,山上起了風雪,他們無法按原計劃返回營地。沒有帳篷、睡袋,食物也少得可憐,他們躲在雪洞熬過了一夜。

風雪仍在持續,下撤遠比預料中艱難。此時,更加致命的滑墜發生了,海洛德摔斷了腿。一番生死抉擇,泰勒獨自下山。海洛德躺在原地,看着雪花飄落,一點點將自己掩埋。

斷腿後等待死亡。圖片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一個掙扎求生,一個靜待死神,悲傷的氣氛達到頂點,故事卻在此時有了轉折

泰勒意外發現了失蹤的達拉斯。冰雪中,他凍結在死前的最後一刻,看起來只是閉目養神。泰勒取走了登山繩、腎上腺素,立即轉身上山。

他最好的朋友正在那裏。

海洛德沒有等來死神,而是被好友叫醒,一支腎上腺素讓他重獲力量。泰勒用登山繩綁住海洛德,一點點將他放下山崖。遇上緩坡,他就背上海洛德慢慢下行。最後,泰勒體力消耗巨大,只能用繩子拖着好友一步步前進。

拖着海洛德下山。圖片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腎上腺素用沒了,海洛德氣息越發微弱,泰勒也筋疲力竭。他們倒在雪地上,相互依靠,等待生命的終局。

此時,泰勒聽到一陣轟隆隆的聲音。那是螺旋槳在高速旋轉,大本營的隊友乘直升機趕來了。

遊走過生死邊緣,這對登山搭檔終於一腳跨過死亡線,重回人間

絕處逢生。圖片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第一次登上K2的美國人

電影《八千米死亡線》於1991年上映,一直是登山電影的經典之作。豆瓣網友@超越邊界評價道:

真實而有故事性的登山電影!力薦!

其實,電影中的兩位主角在現實中都有原型。

1978年,路易斯·裏卡特(Louis Reichardt)和吉姆·維克懷爾(Jim Wickwire)站在K2的頂峯,成爲首批登頂K2的美國人。雖然電影進行了大量改編,但觀衆依然能從海洛德和泰勒身上看到K2先驅者的痕跡。

第一次無氧登頂——和電影中的海洛德類似,現實中的路易斯是一位生物化學教授,主要研究神經科學,目前正打算解開自閉症的奧祕。他和妻子養育了兩兒兩女。

電影中,海洛德沒有8000米經驗,但在現實世界裏,路易斯在攀登K2前,就已經登頂道拉吉里峯。而且,他還是第一個無氧登頂K2的人。

路易斯在阿爾卑斯山下。圖片來源:summitpost.org

1978年,路易斯在嘗試攻頂時,發現自己的氧氣設備出了故障,自己被隊友落在了後面。然而,他並沒有轉身下山,而是將氧氣瓶丟進雪裏。

之前,沒有人在無氧條件下成功攀登K2。在那樣的高度,缺氧會讓人產生幻覺,甚至犯下致命錯誤。路易斯研究神經科學,他當然清楚這一點。

萬幸的是,路易斯登上了頂峯,成爲了史上第一人。因爲沒有氧氣,他在頂峯短暫停留後立即下撤,並安全回到營地。

路易斯登頂K2。圖片來源:jcb.rupress.org

然而,和他一起登頂的隊友吉姆卻沒有這麼幸運。

在8200米露營——現實中的吉姆是一名律師,但並不像電影中的泰勒那樣浪蕩不羈,而是家庭美滿,有五個孩子。

他曾在1975年嘗試攀登K2,那年探險隊遇上背夫罷工。正如電影中所示,探險隊要挾會燒掉工錢,背夫們才重新上路。

1978年,他第二次挑戰K2。當兩人到達頂峯時,夕陽漸沉,沒帶氧氣的路易斯趕緊下撤,而吉姆留了下來。

我想徘徊片刻,細細品味實現終身目標的體驗。(信息來源:mountainzone.com)

結果他在頂峯逗留40分鐘,錯過了下山時機。沒有帳篷、沒有睡袋,他不得已在海拔8200米處露營,這可能是人類露營的最高海拔。

1978年,美國探險隊開闢東北山脊路線,登頂K2。圖片來源:mountainsoftravelphotos.com

氣溫零下25℃,風速每小時達50英里,他徹夜難眠,靠着對妻兒的想念,激勵自己活下去。經過噩夢般殘酷的一夜,吉姆強撐着下山,與隊友會合後,下撤到大本營。

然而,這次危險的露營讓他患上了肺栓塞。最後,他心肺功能幾近衰竭,登山隊叫來救援直升機,他才得以回到安全地帶獲得救治。

電影中,海洛德和泰勒來不及下撤到突擊營地,在雪洞中過夜。圖片來源:《八千米死亡線》

四十年探索,比電影更戲劇化

直至今日,《八千米死亡線》依然打動人心,正是得益於它從現實中取材,諸多細節都能在真實的登山過程中有跡可循。

翻看美國的K2攀登史,你會發現許多電影中的情節。同時,你也會不得不驚歎,真實的歷史甚至比電影更加波瀾起伏。

1938年,美國探險隊第一次攀登K2。圖片來源:mountainsoftravelphotos.com

三次失敗嘗試——1954年意大利人首登K2之前,人類曾有過四次失敗的嘗試(巴基斯坦一側),其中三次來自美國探險隊。

  • 1938年,美國探險隊到達7925米,證實了SE Ridge(Abruzzi Spur)路線的可行性。

  • 1939年,他們到達8382米,在離頂峯不足400米處的“瓶頸”地段下撤。在1954年的首登完成之前,這一直是人類在K2到達的最高海拔。

  • 1953年,美國探險隊到達7900米。隊伍試圖運送生病的隊友下撤,此舉贏得諸多登山者的尊重。

1939年,美國隊員在K2腳下。圖片來源:mountainsoftravelphotos.com

一次傳奇營救——美國隊的三次嘗試,爲人類首登鋪墊了道路,有人評價:

在喜馬拉雅編年史中,一個關鍵點是“K2上的美國人”,他們的故事足以與“珠峯上的英國人”相提並論。(信息來源:4sport.ua)

1953年的那次營救行動,更是讓全世界記住了K2上美國人。

1953年,美國K2探險隊成員。

後排:DeeMolenaar,Art Gilkey,Charlie Houston,Bob Craig,Bob Bates,Tony Streather。

第一排:George Bell, Colonel Ata-Ullah, Pete Schoening。圖片來源:eddiebauer.com

8月6日,登山隊已經在突擊營地等待多日。連續的暴風雪打斷了他們的攻頂計劃,如果第二天惡劣天氣繼續,他們準備回到下方營地,等天氣好轉再返回衝頂。

8月7日,天氣有所改善,漫長的等待終於要結束,衝頂即將開始。但是,一個突發事件讓他們放棄了近在咫尺的頂峯,開始考慮如何下撤。

這天早上,隊員艾特·吉爾基(Art Gilkey)失去知覺,倒在了雪地上。他被診斷爲患有血栓靜脈炎,腿部靜脈出現了血液凝塊。萬一這些凝塊流到肺部,就會引起肺栓塞,這是足以致命的病症。

如果不趕緊撤到低海拔地區,吉爾基恐怕會有生命危險。

皮特·肖恩(Pete Schoening)在K2腳下。圖片來源:eddiebauer.com

沒有任何猶豫,隊員們立刻行動起來。他們將吉爾基放進睡袋,用舊帳篷包裹好,再拿繩子捆牢。拖着生病的隊友,他們試圖沿上升路徑原路下山,但新雪覆蓋了原路,極有可能發生雪崩。隊員不得不回到突擊營地,思考新的路線。

8月9日,暴風雪又起,吉爾基開始咳嗽,病情惡化,轉爲肺栓塞。不能再等了,第二天一早頂着狂風,7名隊員帶着吉爾基從另一路線下撤。在一處陡峭的冰壁,意外發生了。

皮特·肖恩(Pete Schoening)與吉爾基相連,他把冰鎬固定在岩石上,將繫着吉爾基的繩子繞在冰鎬上,再繞過自己的後背,最後才穿過右手。此時,兩人幾乎掛在冰壁上,這樣就可以保證他能拽住吉爾基。

肖恩用冰鎬做好保護點。圖片來源:gripped.com

喬治·貝爾(George Bell)和託尼·斯特里瑟(Tony Streather)、查爾斯·休斯頓(Charlie Houston)和鮑勃·貝茨(Bob Bates)分別結組,在吉爾基上方攀爬。迪·莫倫納(Dee Molenaar)與吉爾基幾乎在同一高度,也以繩索相連。鮑勃·克雷格(Bob Craig)在一旁的冰架上休息。

貝爾最先失足滑落,將斯特里瑟帶了下來。二人的登山繩因此牽扯到休斯頓和貝茨,把他們也拽了下去。下滑過程中,斯特里瑟抓住了莫倫納與吉爾基之間的繩子。

忽然之間,5名隊員相繼下墜,所有的希望都落在肖恩身上。他靠在冰鎬上,拼命抓住了繩子。

連續滑墜示意圖。藍線爲

連續滑墜示意圖。藍線爲墜落前結組狀況,紅線爲墜落後的繩索。圖片來源:4sport.ua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