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钟

导读:我们身边办事能力强、会说话的人都特别讨人喜欢。好像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喜欢听奉承的夸赞的话,总是对夸赞我们的人有极大的好感。

是不是我们误解了高情商的定义呢,整日里想着法地说假话讨别人开心是高情商的表现吗?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过:“巧伪不如拙诚”,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

春秋时期,郑国有个叫伯石的人,他非常能干,被委任管理国家的自产也很看重他。但是伯石这个人自私又虚伪,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

后来他立了功,郑王赐了他一座城池。等到郑国的公卿去世了,郑王想让伯石继任,就让太史去传旨,但是伯石担心其他大臣不服,就说自己无才无能假意推辞,太史只好离开。

没想到伯石又去请太史重新发布命令,他又假意推辞。如此往复三次,最终才接受了命令。

朝臣,尤其是子产,很是反感这种虚伪,所以在他当政时虽然重用伯石,但始终没有让他高过自己。

伯石正是颜之推所说的“窃名者,厚貌深奸,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伯石偷取名声,谋求浮华的虚名,外强中干,不能够真正得到名声。

像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如果靠着装出来的品德或者能干来博取了周围人所有人的赞赏,但其实心理极其不情愿,总是在私下里抱怨工作任务量大,哪怕有一次坚持不下去,之前赢得的好名声会功亏一篑。

像某些明星从出道就树立的良好的形象,受众多粉丝追捧,也有众多广告商找他们做广告,用虚伪建立起来的名声看似很好,但时过境迁,该被人知道的都会公布于世。

这时,在人们眼中的他们,更加地不堪,还不如开始就不掩饰

而孔子一生信奉君子信条,崇尚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是符合道义的,虽然是给别人拿鞭子赶路的,那孔子也要做。

虽然孔子一生都没有实行他的仁、义,他也从未屈服,而是著书立说,给后世留下了典范。

范仲淹一生遵循节俭、忧国忧民,从始至终都是这样做的,以至于朱元璋时有一个要被砍头的人,因为他是范仲淹的后代,朱元璋就免了他的死罪,而且还是免了五次,可见范仲淹的德行,天地可鉴。

人与人交往,时间短可能看不出真心,但时间久了,虚伪即便再巧妙,我们也都会看清是真心还是假意的。

真诚看似不如巧妙的虚伪看起来华丽,日久见人心,发自内心的真诚和真实的善良也是能够感动人的

有时可能分辨不出真实与虚伪,可能是因为一段时间内太忙碌于工作和生活,无暇去思考,一旦静下心,一切都一目了然了。

一旦观察得细致,那种巧妙的虚伪还不如守拙诚实,印象跌破了后,羞辱和鄙视会更多、更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