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各地區的空氣污染防治工作陸續展開。作爲污染源之一的汽車尾氣排放治理,成爲各城市的工作的重點。這兩天,如果搜索 “限行”兩個字,出現頻率最高的莫過於河南省近期頻繁推出的限行政策了。

11月,河南各省相繼推出燃油車限行政策

讓我們先來看看近兩天的新聞↓↓↓

●2018年11月21日-12月31日止,每天7時至21時,鄭州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

●2018年11月23日-2018年12月31日,每天早7時-晚20時,新鄉城區機動車實施單雙號限行;

●2018年11月26日-12月31日止,每天7時-21時,開封市主城區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

●2018年11月26日-12月31日,每日(法定節假日和公休日除外)7時-20時,三門峽市主城區每日限兩個車牌尾號的機動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河南省內實行限行政策的市縣包括中牟、登封、滎陽、洛陽、靈寶、遂平、濮陽市、平頂山市、安陽市和鶴壁市等25個左右,不少市縣採取的都是單雙號限行措施,範圍之廣、力度之大,可謂“壯觀”。(當然,爲了方便廣大無法開車的市民出行,不少市縣同時推出了免費乘坐公交的優惠措施。)

在11月19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河南鄭州市人民政府稱此舉是爲了“減少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緩解交通壓力”。

那麼問題來了,限行能達到上述目的嗎?

根據相關部門監測分析,鄭州市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對PM2.5的貢獻率爲25.5%,爲第二大來源。而據鄭州市環保局的統計,自2017年自12月4日實施單雙號限行後,二氧化氮平均濃度爲62微克/立方米,相比限行前(11月7日-12月3日)下降9.1%,相比2016年同期下降15.1%。並且限行期間限行區域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PM2.5由機動車排放貢獻的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7.5%、43.1%、39.3%。這說明,限行對於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燃油車單雙號限行 催生新能源購車熱

就在今天——鄭州市單雙號限行的第二天,據媒體報道,當地的天空出現了“水晶藍”。至於緩解交通擁堵,也是立竿見影、卓有成效的。11月22日的早上七點半,導航軟件中的鄭州市交通情況相比平日的“大片飄紅”,明顯“綠”了許多,市民稱“車少得就和過年時一樣”。

不過單雙號限行後的第一天,剛過了早高峯,不少網友就紛紛表示,當初在網上看北上廣等大城市擠地鐵時的模樣還暗自慶幸,沒想到這麼快就感受到了擠成“肉夾饃”的滋味。

總體來看,對於此次推出的限行政策,有的市民認爲自己的車,出廠環保達標、加的是合法的油,還繳了全年的稅,爲啥說限就限了呢?也有的市民比較支持限行,認爲的確能改善空氣,還倡導了綠色出行。

不過,有關部門也表示,爲保障市民的出行,已做出政策調整,儘量給市民提供方便。

此外,鄭州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銷售。當地新能源汽車4S店銷售人員稱:“電話鈴聲就沒有間斷過,電話都被打爆了!”因爲新能源汽車並不在此次限行之列,因此到新能源汽車4S店諮詢購車的消費者一時間暴增。

應注重頂層設計 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不過,無論是剛剛出現的“水晶藍”天空還是立竿見影的擁堵緩解,都不能爲限行這一類“懶政”政策完全“洗地”,甚至要謹防在全國範圍內的進一步蔓延。

早在兩年前交通部印發的《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發展綱要》就強調,謹慎採取機動車限購、限行的“兩限”政策,避免“兩限”政策常態化。已經實行尾號限行政策十年之久的北京市擁堵情況只增不減,而近兩年來空氣質量的大幅改善更是得益於近年來大力推行的“煤改氣”和工廠治理等措施。

減少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完全可以採取更加有效和便民的方式。“霧霾的主要成因還是工業生產以及國內的柴油車等大型商用汽車,地方政府應加大這兩塊內容的治理,讓百姓爲此埋單不合適。”崔東樹直言。至於交通擁堵,科學佈局路網結構、加快公共交通設施建設、通過智能網聯提升交通疏導能力、疏解中心城區功能以及推行共享出行模式等,都可以成爲各地政府更好的選擇,遠遠勝過“一刀切”。

不少居民對這一政策紛紛留言

值得重點指出的是,河南省各地的限行政策還存在“各自爲政”的情況,光是鄭州市和下轄的縣市,就存在單雙號限行和一天限行2個尾號的不同政策,這給廣大市民的跨市出行帶來了許多不便。一位當地經常出差的車主說:“跨城出差本可開車一趟直達,現在要換幾次車,搞得像接力賽;有的城市全天限行,爲了錯開限行時段,只好延長出差天數,浪費時間和金錢。” 

(文章來源:中國汽車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