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父母的可能會說,孩子被欺負了,你不讓我打回去,難道我作爲家長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嗎。而且,這種護犢子的行爲,並不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因爲很多家長在教孩子打回去的時候,往往會夾帶着這樣的話“你真沒用”“你怎麼這麼不爭氣”。

春節期間,回家鄉走親戚拜年的時候,被親戚問到這個問題:“爲什麼我家孩子經常被打,而他就是不會還手,傻愣愣地站在那裏,被別的孩子欺負。你搞教育的,你說說這種情況下,你會告訴孩子以後再被欺負就讓他打回去嗎?”

其實,這種“護犢子”的行爲,是很多家長的一個誤區。爲什麼這麼說呢?家長會覺得自己是在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權益,但這種讓孩子打回去的行爲會給孩子一個暗示——他是無能的,他沒有力量去獨自面對、解決遇到的問題。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該怎麼辦

而且,這種護犢子的行爲,並不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因爲很多家長在教孩子打回去的時候,往往會夾帶着這樣的話“你真沒用”“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孩子被人欺負,本來就已經很難受了,這時候如果家長還在一邊訓斥,孩子的憤怒,傷心,無奈,羞愧,恐懼就會被放大。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態度一貫如此,覺得孩子不爭氣、不獨立,那這個孩子被欺負的狀態就怕會慢慢變成“習得性無助”的行爲。

什麼叫“習得性無助行爲”?就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爲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爲。

當一個人將失敗歸因於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時候,自我評價就會降低,無助感也由此產生。這也是,爲什麼那麼多學校霸凌事件,被霸凌的對象總是那幾個柔柔弱弱的孩子,因爲他們已經長期習慣了這樣的狀態。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被欺負,家長怎麼做

當父母的可能會說,孩子被欺負了,你不讓我打回去,難道我作爲家長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嗎?也不是,遇到這種情況,最重要的就是,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這兩點。

第一,接納孩子的情緒。

告訴孩子:“你可以憤怒,可以傷心,可以哭出來,可以喊出來。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每個人都會有面對的類似的事情的時候。爸爸媽媽現在在這裏陪着你,你現在很安全。”

這樣孩子起碼會知道,雖然被欺負了,但是這件事情上,他沒有錯,他可以憤怒,可以難過,他不需要羞愧,也不用恐懼。當孩子情緒慢慢穩定下來後,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更多的自我保護的事情。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該怎麼辦

第二,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請不要碰我”。

孩子被欺負之後,會有委屈感。他可能會問,爲什麼那個孩子要這樣對我,爲什麼他要弄疼我。這個時候是教會孩子去表達自己感受的好機會。

你可以告訴孩子,當他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同齡孩子,如果對方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方式讓孩子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一定要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去尋求父母或老師的幫助。

你可以用一些繪本的故事給孩子舉例子。比如,和孩子一邊看繪本,一邊說,“當你不喜歡被‘親親’和‘抱抱’的時候,你要大聲說:“請不要碰我!”這就是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孩子被欺負,當父母的當然是不好受的,但是責罵孩子,鼓勵孩子打回去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孩子不僅被欺負,更是處於如何學習人際交往的重要階段。我們不可能一輩子保護孩子,也不可能教會孩子只學會用拳頭解決問題。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該怎麼辦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長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所以,在遇到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他沒有還手時,家長需要做的是這些:第一,接納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你可以憤怒、傷心,可以哭,也可以喊出來。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第二,當孩子狀態平靜後,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需求,比如“請不要碰我!”。

如果還不能解決問題,可以教孩子向父母或者老師尋求幫助。這兩點就是家長提供給孩子最恰當的情感支持。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支持,是孩子孵化出智慧和力量的基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