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於深山地裏的草樹根,

與街頭巷尾時常聽到的“硬飯頭”叫賣聲,

二者有着怎樣的聯繫?

Q彈爽滑的土茯苓糕爲何被稱爲“硬飯頭”?

賀州優良的生態環境十分有利於花草樹木的生長和繁育,山中孕育了各式各樣的中草藥。每到入夏,專門做藥材生意的葉參總會拿上一個竹簍,一把鐵鏟,一頂草帽,入深山,挖百草。

夏季,是土茯苓生長最旺盛的季節,土茯苓多生於山坡或林下,爲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葉參因父母做藥材生意的緣故,耳濡目染,自己很小的時候就與山林打交道,對山中的野生藥材甚爲熟悉。

土茯苓

土茯苓,別名又叫禹餘糧,《本草拾遺》中曾記載:“草禹餘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飢。”葉片薄,狹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鈍,四季常綠,其根入藥。

土茯苓的根莖粗厚、呈不規則塊狀,常與匍匐莖相連接,深埋於地下,想要挖出完整的土茯苓極爲不易。

葉參今天選的這片山林,土茯苓生長旺盛,收穫也不錯,大半天便挖了整整一筐土茯苓,滿載而歸。

在山腳下的小溪裏,葉參要先將土茯苓上的泥漬用溪水沖洗刷乾淨,一是爲了減輕肩上的重量,二是流動的溪水更能方便洗掉泥漬。

洗淨的土茯苓呈棕褐色,硬得像個硬木疙瘩,客家人又將其叫做硬飯頭。

土茯苓除去鬚根後,需趁新鮮用閘刀切成厚度均勻的小薄片,曬乾、製成粉。新鮮的土茯苓切面呈白色或成淡紅色,溫潤粘滑,無特殊氣味。

土茯苓容易氧化變色,切好的土茯苓要及時放到陽光下晾曬,乾燥,收縮捲曲。

曬乾的土茯苓經過機器磨碎成粉狀,裝入布袋,放入事先備好的山泉水中一遍遍過濾,揉搓出漿,直至土茯苓漿全部析出,水變得粘稠。放入容器中靜置兩小時,土茯苓漿逐漸沉澱在盆底,因沉澱的量少,能取出的沉澱物便顯得彌足珍貴。

最後撈出容器底部的沉澱物,放入簸箕晾曬一天,直至完全乾透,研磨成細粉,平時人們看到的土茯苓粉纔算製作完成。

《本草正義》中記載:“土茯苓,利溼去熱,能入絡,搜剔溼熱之蘊毒。”溼爲陰邪,易損陽氣,易傷脾胃。土茯苓藥性平味甘淡,有胃經,有解毒、除溼、利關節等功效。在西醫裏認爲,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可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

客家人注重利用土茯苓的藥性來調養身體,喜歡將其製成土茯苓糕食用。如今,更多的人將其作爲夏季小食,祛溼清肝潤肺。

土茯苓糕做法

按9斤水1斤粉的比例,燒上一鍋山澗水至70度。用事先備好的涼白開將土茯苓粉化開,倒入熱水中順時針不停的攪拌,防止沾鍋煮焦,用溫火一直到煮沸煮熟。出鍋時像啫喱狀,粘稠、嫩滑。靜置半小時左右,放涼,凝結,成品潤澤通透。在夏季把土茯苓糕放入冰箱靜置半小時,口感更佳。

雖然土茯苓是一味中藥,但入口清香味甘,深受人們喜愛。在切成塊狀的土茯苓糕上澆上細膩綿長的蜂蜜,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嚐,Q彈的口感帶着綿長的甜味,嫩滑爽口,讓人流連忘返。

如今葉參在八步開有中草藥材的實體店,還利用了網絡的便利,開通了淘寶店鋪。葉參從山中得到的饋贈,通過網絡,走進了千家萬戶,也讓葉參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2018說幹就幹,幹就幹好!

本期至此 謝謝觀看

文章來源:賀州電視臺《賀州發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