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早在幾千年前,桃已進入人們的生活。(資料圖)

上文,出自《詩經·國風》。詩文的要旨,是以桃樹枝葉的茂密、果實的豐碩來表達對新郎新娘美滿婚姻的祝福。這說明早在幾千年前,桃樹已進入人們的生活。在中國文化裏,“桃”一直是個重要的符號:某人走了“桃花運”、嚮往“桃花源”的生活等。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中“桃”所代表的“福壽”、“驅邪”等意義,以及其在道教養生中的藥用價值,深深影響着一代代人。

壽桃

先看《西遊記》中《亂蟠桃大聖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一章裏作者如何寫桃:

“夭夭灼灼,棵棵株株。夭夭灼灼花盈樹,棵棵株株果壓枝。果壓枝頭垂錦彈,花盈樹上簇胭脂。時開時結千年熟,無夏無冬萬載遲。先熟的,酡顏醉臉;還生的,帶蒂青皮。凝煙肌帶綠,映日顯丹姿。樹下奇葩並異卉,四時不謝色齊齊。左右樓臺並館舍,盈空常見罩雲霓。不是玄都凡俗種,瑤池王母自栽培。”

“夭夭灼灼花盈樹,棵棵株株果壓枝”,顯然出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此句可謂是道盡蟠桃園裏“碩果累累”的盛景。而後大聖醉酒的地方,便是西王母慶壽的“蟠桃宴”。

大聖醉酒“蟠桃宴”。(資料圖)

在民間傳說中,農曆三月三是王母的壽辰。這一天,王母會宴請衆仙赴瑤池赴宴。故事中,參加宴會的神仙有:

“請的是西天佛老、菩薩、聖僧、羅漢,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聖帝、十洲三島仙翁,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這個是五方五老。還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衆;中八洞玉皇、九壘、海嶽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宮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齊赴蟠桃嘉會。”如此重要的宴會卻單單少了“齊天大聖”,猴子豈能不惱?

蟠桃作爲仙果,有“三千年一熟,人喫了成仙了道,體健身輕。六千年一熟,人喫了霞舉飛昇,長生不老。九千年一熟,人喫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之妙,自然成爲宴會的重要果品。蟠桃,以及後來提到的老君金丹,人蔘果,都是仙家益壽延年的仙品。桃,在生活中也自然成爲“長壽”的象徵。

桃在生活中成爲“長壽”的象徵。(資料圖)

道教“福祿壽”三星中“壽星”的形象,常是手捧仙桃。桃子作爲長壽果,已成爲衆多人追求長生的一種寄託。

桃核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有一門名爲“核雕”的工藝。核雕,顧名思義是指“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最早的核雕,材料來源於桃核。桃核之所以被人們作爲這門工藝的首選材料,因認爲桃核有辟邪的作用。人們將桃核製作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爲文人清玩,可謂是愛不釋手。核雕的藝術的創作,常以神仙人物、辟邪神獸、吉祥物、生肖動物等。

人們認爲桃核有辟邪的作用。(資料圖)

明代核雕,開先河者是“虞山派微雕”創始人王毅的“桃核舟”。關於王毅的名字大家可能沒有太多印象,但中學的一篇《核舟記》一定不會陌生: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爲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曾經作爲中學課本的《核舟記》記錄了王毅的精湛的雕工,而這一作品所用的材料正是桃核。

避邪趨害

桃木又名“仙木”、“降龍木”、“鬼怵木”。古人認爲:“桃木,五木之精也,故壓服邪氣者也,桃木之精生在鬼門,制御百鬼”,即桃木有避邪趨害的作用。

《禮記·檀弓下》:“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茆執戈,(鬼)惡之也。”

桃木劍(資料圖)

《莊子》:“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風俗通義》:“臘除夕飾桃人……葵以衛兇。”

除此之外,將桃木削成人形也可辟邪。《辭源》載:“古時刻桃木人,立於戶中以避邪。漢時,刻桃印掛於戶懋,稱爲桃印。”之後的桃板、桃符,到演化出的春聯、門神等,都源於桃木可驅邪避害。道教法器中,桃木劍也被認爲有鎮宅、納福、辟邪、招財等作用。

沐浴養生

在道教養生功法中,藥浴是重要的養生方式。在常見的藥浴中,調配香湯是重要的一個環節。《沐浴身心經》中,有一味“五香湯”的介紹:“五香者,一者白芷,能去三尸;二者桃皮,能避邪氣;三者柏葉,能降真仙;四者零陵,能集靈聖;五者青木香,能消穢召真。此之五香,有斯五德。”

用藥用價值來看:白芷,氣芳香,有避邪和去三尸的作用。桃皮,氣味芳香,有醒腦作用,除此之外也有辟邪之用。柏葉,可輕身益氣。零陵香,治傷寒、感冒頭痛。青木香,平肝止痛,解毒消腫。調配香湯者,通過對各類植物的藥用功效的調配,調製出各類香湯。藥浴,則有養生保健的作用。

這麼來看,桃可謂是全身是寶。人們在其驅邪避害的作用之外,通過對其藥用價值的開發,並在藝術領域進行開拓,逐漸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桃文化,並隨着道教的文化體系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爲特定的文化符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