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雪龙号”已驶过赤道,海上浪大涌大,浪涌翻飞之间,带领着科考队继续向南极挺进。科考队里有很多经验极为丰富的“老南极”,都给了南极天文研究很大的帮助。

  向他们请教经验是商老师给自己定下的“必修课”,大家都给了哪些建议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018.11.11

  按行前计划,这几天请教了领队和副领队关于内陆科考的经验。

  孙波老师去过5次内陆,是第24和29次的队长。其中第24次还带领天文第一次参加内陆科考(国台周旭、紫台朱镇熹)。孙老师及内陆兄弟们给予了天文全力的支持,也见证了天文在冰穹A的开启,包括中国小望远镜阵 CSTAR 等的安装。

  

  图注:孙波,第35次领队,极地中心

  孙老师是科学家,对科研的支持是由衷的。但这次,他给我的最大的建议是“超越自我”,作为队长,要时刻以大局和安全为重,有大格局,不执着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同时要注意工作节奏,考虑全体队友每个人的情况。完成工作后,要尽早带大家回家(中山站)。

  

  图注:魏福海,第35次副领队,极地中心

  小魏是80后的新大牛,去过7次内陆,是第30、31、33次队长,尤其是第30-31次,他在南极生活将近两年,第1次连续执行夏季内陆+冬季越冬+夏季内陆的任务,尚无人超越。

  过去天文的很多科考队员都是他的兵,大家叫他“魏哥”、“魏队”。小魏是机械师出身,从最基层做起,对内陆事物和人员了如指掌。他给了我很多很实用的经验和建议,包括分工的责任制、安全巡视的细节、和回程注意事项等等。受益良多。

  下午3点,昆仑队会。各项目通报了现场实施方案的细化,工作计划到人天。此外,我分享了向之前6位内陆队长请教到的一些经验。这次极地办和中国极地中心接纳外系统人员带队去昆仑,展示了博大的胸襟和信任。向队长们请教是我对极地界领导承诺的为安全完成科考的一项工作。临走只有夏队长(夏立民,极地办)没来得及当面请教,他邮件回复了我,给了很多实用的信息和经验。第一任队长秦为稼(极地办)给了两句做队长的锦囊,不宜公开。在此一并感谢各位队长兄弟的扶持。

  昆仑队现在船上8个人,有一半去过内陆:杨元德2次、鲁思宇1次、徐进1次、商朝晖1次;另外,内陆书记卢成(极地办)3次南极,含中山站越冬1次,姜鹏中山站越冬1次,都有很多经验。先期到达和在中山站的队友更是牛x闪闪:王焘(副队长、极地中心)4次内陆,含1次内陆转越冬;范晓鹏(吉林大学)3次内陆;姜华(宝钢)5次内陆。还有泰山队长31岁的姚旭,从19岁开始干南极,11次南极,含8次内陆,包括1次内陆+越冬+内陆。今年从中山站到520km的泰山站期间,两支内陆队统一行动,我们都跟旭哥混。

  晚饭后团建,以鲁思宇的名义过光棍节。他午饭时问,我们说没有领证都算光棍。思宇还是博士生,他的女朋友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据说35次队只有两个比他年纪小。

  

  2018.11.12

  

  图注:雪龙号航线图

  过了赤道一直阴天,今天又见蓝天白云。船有点晃,涌浪1.3-1.8米,刚出海时有2.5米。今天请教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孟上老师关于浪和涌的区别,说浪是风引起的,方向跟风一致,有浪花;而涌是大洋水流自身产生的涌动。

  南极科考学科众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孟上老师是老南极,也是第26次的队友,这是她第5次南极之行。

  日记作者

  商朝晖,国家天文台南极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昆仑队队长。

  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