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智慧,让人叹服,而在《老子》一书的第一章,就记录着贯穿整个老子思想体系的“道”,这个道不可言说,却十分玄妙,在老子的描述下,世人渐渐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还存在让万物之所以是万物的存在。同时,又从道的身上,不仅是老子,后世许多人都了解到,人之强作妄为对自身会产生巨大的损伤。这种损伤,往往是人本身的道被蒙蔽所致。

人本身之“道”被蒙蔽,那么人大抵就属于被外物所役使的存在了,这种存在在老子眼里是可悲的。而这种存在说得通俗些,最常见的就是为了钱或名而活,而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本身的价值是什么,看似是自己要赚钱用钱,实则,是钱在消耗自己的生命。这种本末倒置,是最让老子叹息的情况。

为了不至于自己沦为“外物”的奴隶,就要避免本身之道被蒙蔽,既然要避免“道”被蒙蔽,首先就得大抵知道,“道”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老子》的第一章,十分简洁精炼地给出了道的大体轮廓,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勉强描述了一下这个无处不在,不可描述的道。原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些话的意思大抵就是,“道”本就不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存在,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近似于道而非真正的“道”,亦如“道”本身,就是不可以被命名的。当“道”是不可描述那个道的时候,类似“无”的存在,它是天地的本始;当“道”有了名字,道则孕育万物,成为万物的母亲。把握了道之“无”的特点。如果保持一个无欲的状态,我们就能看到道的奥妙,保持一个有欲的状态,我们就能看到道的矢向。“有”和“无”,本就是出自于同一本源,只是名字不同罢了。有无二者混合,就能达到一个奥妙幽深的“玄”之境界,这个玄,是无量妙用的总门户。

其实要理解这一章,难点就在于“有名”、“无名”的理解。

首先,老子思想体系里面的“道”本来就是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命名的,它的状态更像“无”,但也不能说“无”就是它,它是让“无”成为“无”的存在,所以“无名”。

那么,为什么无名之道又“有名”,且成为万物之母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形而上的道,本无名无态,下落到形而下的万物上,让万物成为万物,让花成为花,让草成为草,这个时候,道因从形而上之理下落,让形而下之器各具特色,道此时发挥了作用,便出现了“有”。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个表象之“有”就是道了,因为道无处不在,不可被定义,我们察觉的,只是道作用在形而下之物的表象。

理解了“有名”、“无名”,我们继续来理解后面的部分。

在天地未分时,没有所谓“有”的存在,所以“无”是天地的本始,这个“无”是道的一种体现。而有了天地以后,无派生了“有”,万物在道的作用下开始展现各自的特色,这里的“有”,也是道的一种体现,它派生了万物,而物的存在实则是道之“有”在发挥作用。

掌握了道之“有”和“无”的两种体现,我们来看看“欲”。“无”之状态,是真正的无,没有我,亦没有万物,更谈不上我之欲了,其实让人之所以实际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欲,让自己成为一个无欲的状态,这时就无我、无万物了,就多少能够体会到道的玄妙了。而“有”之状态,是形而上的道下落到形而下之物的体现,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性,是因为不同的物“自然本性之欲”不同,当我们保持我们的自然之欲,就能看到道在我们身上的“矢向”,这句话大家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有”和“无”实则是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道的体现形式,它们结合起来之混混沌沌之玄妙的样子,实则更符合“道”,“道”之本体。哪里有什么“有”和“无”,道是不会区分的,因为道“无私”。也是因为这个“无私”,道能派生万物。

可能有些个难读,但是耐心品味,定能有所得,颜小二希望能让您有些许收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