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汉朝以后,几乎被我国古代君主当作国家主流文化来传播,毋庸置疑的是,流传千年的儒家文化,为我国古代社会之稳定千年出力不少。但是,有心的朋友会发现,当前网络上也有不少攻击儒家文化的声音,这是为何?

攻击儒家文化的声音,虽然观点庞杂,但是不难看出诟病儒家文化的主要声音大抵是批判儒家文化维护封建君主,维护封建制度,认为儒家提倡的类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导致人们地位不平等。或者说得更简单点,因为儒家维护君主集权的色彩在封建社会发展中愈发浓郁,以至于有许多人借此评击儒家思想,认为儒家此举造成了社会底层人民之苦难。

但是,把儒家维护君主集权这一特色看成是底层人民苦难之源继而去攻击儒家文化,这样做是有失客观的。

首先,底层社会人民之苦难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直接扣在儒家文化的头上,一个王朝之兴衰,一家学说虽然有影响作用,但绝对不能说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次,多数诟病儒家文化的朋友,大多认为儒家文化只维护贵族阶级,以至于社会底层百姓生活困苦。这个想法是错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过“重民思想”,孟子思想里面明明白白写清楚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也是十分重视老百姓的,甚至将老百姓的好恶看成是一国君主之兴衰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儒家思想怎么可能是君主用来“压迫”百姓的“武器”?不仅不是,儒家思想也是十分维护百姓的。

同时,儒家诸位先贤,无论是孔子、孟子、荀子等等,都对君主有要求,认为身居高位者必须要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德行,否者就不能当天下共主。儒家也在限制君主,不让君主为所欲为,包括提出“天人感应”的董仲舒。董仲舒提出天和人可以相互感应,此举一方面巩固君主绝对领导地位,一方面也是通过天可以感应人来警告君主要时刻自省,制衡自身欲望,做一个明君,否者“天”会降下相应灾难,对君主进行惩罚。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儒家思想虽然维护社会礼仪制度,但是它的本意是以此维系社会上下分明、各司其职的井然有序之秩序,而并非旨在将君主“宠”到无法无天。同时,儒家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封建社会,他的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于是它必须让人们在相对合理,最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礼仪制度下井然有序地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是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让儒家拥有鲜明的维护君主集权的倾向,是封建社会,选择并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文化。

看到这里,大家对现代人攻击儒家文化之原因大抵也不那么迷惑了吧,之所以批评,是因为许多人站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去分析几千年前儒家思想的合理性,把几千年前的儒家思想生搬硬套到现代社会,继而批判其限制了人的自由,这是比较武断的做法。社会环境不一样,自然会被诟病诋毁。我们要理解儒家文化内涵,就一定要还原所处时代,以及提出该思想之人所处的阶级和所面对的境况,继而设身处地去理解。例如儒家提出的“君君臣臣”到底是为了“僵化人臣关系”还是宣扬忠义美德?我们要继承的,无疑是后者。#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

首先,底层社会人民之苦难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直接扣在儒家文化的头上,一个王朝之兴衰,一家学说虽然有影响作用,但绝对不能说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次,多数诟病儒家文化的朋友,大多认为儒家文化只维护贵族阶级,以至于社会底层百姓生活困苦。这个想法是错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过“重民思想”,孟子思想里面明明白白写清楚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也是十分重视老百姓的,甚至将老百姓的好恶看成是一国君主之兴衰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儒家思想怎么可能是君主用来“压迫”百姓的“武器”?不仅不是,儒家思想也是十分维护百姓的。

同时,儒家诸位先贤,无论是孔子、孟子、荀子等等,都对君主有要求,认为身居高位者必须要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德行,否者就不能当天下共主。儒家也在限制君主,不让君主为所欲为,包括提出“天人感应”的董仲舒。董仲舒提出天和人可以相互感应,此举一方面巩固君主绝对领导地位,一方面也是通过天可以感应人来警告君主要时刻自省,制衡自身欲望,做一个明君,否者“天”会降下相应灾难,对君主进行惩罚。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儒家思想虽然维护社会礼仪制度,但是它的本意是以此维系社会上下分明、各司其职的井然有序之秩序,而并非旨在将君主“宠”到无法无天。同时,儒家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封建社会,他的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于是它必须让人们在相对合理,最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礼仪制度下井然有序地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是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让儒家拥有鲜明的维护君主集权的倾向,是封建社会,选择并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文化。

看到这里,大家对现代人攻击儒家文化之原因大抵也不那么迷惑了吧,之所以批评,是因为许多人站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去分析几千年前儒家思想的合理性,把几千年前的儒家思想生搬硬套到现代社会,继而批判其限制了人的自由,这是比较武断的做法。社会环境不一样,自然会被诟病诋毁。我们要理解儒家文化内涵,就一定要还原所处时代,以及提出该思想之人所处的阶级和所面对的境况,继而设身处地去理解。例如儒家提出的“君君臣臣”到底是为了“僵化人臣关系”还是宣扬忠义美德?我们要继承的,无疑是后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