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作爲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漢朝以後,幾乎被我國古代君主當作國家主流文化來傳播,毋庸置疑的是,流傳千年的儒家文化,爲我國古代社會之穩定千年出力不少。但是,有心的朋友會發現,當前網絡上也有不少攻擊儒家文化的聲音,這是爲何?

攻擊儒家文化的聲音,雖然觀點龐雜,但是不難看出詬病儒家文化的主要聲音大抵是批判儒家文化維護封建君主,維護封建制度,認爲儒家提倡的類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導致人們地位不平等。或者說得更簡單點,因爲儒家維護君主集權的色彩在封建社會發展中愈發濃郁,以至於有許多人藉此評擊儒家思想,認爲儒家此舉造成了社會底層人民之苦難。

但是,把儒家維護君主集權這一特色看成是底層人民苦難之源繼而去攻擊儒家文化,這樣做是有失客觀的。

首先,底層社會人民之苦難是多方面的,並不能直接扣在儒家文化的頭上,一個王朝之興衰,一家學說雖然有影響作用,但絕對不能說起到決定性作用。

其次,多數詬病儒家文化的朋友,大多認爲儒家文化只維護貴族階級,以至於社會底層百姓生活困苦。這個想法是錯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過“重民思想”,孟子思想裏面明明白白寫清楚了“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所以,自古以來,儒家思想也是十分重視老百姓的,甚至將老百姓的好惡看成是一國君主之興衰的決定性因素,那麼儒家思想怎麼可能是君主用來“壓迫”百姓的“武器”?不僅不是,儒家思想也是十分維護百姓的。

同時,儒家諸位先賢,無論是孔子、孟子、荀子等等,都對君主有要求,認爲身居高位者必須要有與其地位相匹配的德行,否者就不能當天下共主。儒家也在限制君主,不讓君主爲所欲爲,包括提出“天人感應”的董仲舒。董仲舒提出天和人可以相互感應,此舉一方面鞏固君主絕對領導地位,一方面也是通過天可以感應人來警告君主要時刻自省,制衡自身慾望,做一個明君,否者“天”會降下相應災難,對君主進行懲罰。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儒家思想雖然維護社會禮儀制度,但是它的本意是以此維繫社會上下分明、各司其職的井然有序之秩序,而並非旨在將君主“寵”到無法無天。同時,儒家因爲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封建社會,他的任務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於是它必須讓人們在相對合理,最適應當時社會環境的禮儀制度下井然有序地生活。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總結,是封建社會這個大環境,讓儒家擁有鮮明的維護君主集權的傾向,是封建社會,選擇並改造和發展了儒家文化。

看到這裏,大家對現代人攻擊儒家文化之原因大抵也不那麼迷惑了吧,之所以批評,是因爲許多人站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去分析幾千年前儒家思想的合理性,把幾千年前的儒家思想生搬硬套到現代社會,繼而批判其限制了人的自由,這是比較武斷的做法。社會環境不一樣,自然會被詬病詆譭。我們要理解儒家文化內涵,就一定要還原所處時代,以及提出該思想之人所處的階級和所面對的境況,繼而設身處地去理解。例如儒家提出的“君君臣臣”到底是爲了“僵化人臣關係”還是宣揚忠義美德?我們要繼承的,無疑是後者。#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

首先,底層社會人民之苦難是多方面的,並不能直接扣在儒家文化的頭上,一個王朝之興衰,一家學說雖然有影響作用,但絕對不能說起到決定性作用。

其次,多數詬病儒家文化的朋友,大多認爲儒家文化只維護貴族階級,以至於社會底層百姓生活困苦。這個想法是錯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過“重民思想”,孟子思想裏面明明白白寫清楚了“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所以,自古以來,儒家思想也是十分重視老百姓的,甚至將老百姓的好惡看成是一國君主之興衰的決定性因素,那麼儒家思想怎麼可能是君主用來“壓迫”百姓的“武器”?不僅不是,儒家思想也是十分維護百姓的。

同時,儒家諸位先賢,無論是孔子、孟子、荀子等等,都對君主有要求,認爲身居高位者必須要有與其地位相匹配的德行,否者就不能當天下共主。儒家也在限制君主,不讓君主爲所欲爲,包括提出“天人感應”的董仲舒。董仲舒提出天和人可以相互感應,此舉一方面鞏固君主絕對領導地位,一方面也是通過天可以感應人來警告君主要時刻自省,制衡自身慾望,做一個明君,否者“天”會降下相應災難,對君主進行懲罰。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儒家思想雖然維護社會禮儀制度,但是它的本意是以此維繫社會上下分明、各司其職的井然有序之秩序,而並非旨在將君主“寵”到無法無天。同時,儒家因爲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封建社會,他的任務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於是它必須讓人們在相對合理,最適應當時社會環境的禮儀制度下井然有序地生活。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總結,是封建社會這個大環境,讓儒家擁有鮮明的維護君主集權的傾向,是封建社會,選擇並改造和發展了儒家文化。

看到這裏,大家對現代人攻擊儒家文化之原因大抵也不那麼迷惑了吧,之所以批評,是因爲許多人站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去分析幾千年前儒家思想的合理性,把幾千年前的儒家思想生搬硬套到現代社會,繼而批判其限制了人的自由,這是比較武斷的做法。社會環境不一樣,自然會被詬病詆譭。我們要理解儒家文化內涵,就一定要還原所處時代,以及提出該思想之人所處的階級和所面對的境況,繼而設身處地去理解。例如儒家提出的“君君臣臣”到底是爲了“僵化人臣關係”還是宣揚忠義美德?我們要繼承的,無疑是後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