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說了這麼多,大抵是想告訴大家,《鶴唳華亭》中的君主不顧太子痛哭流涕,總是在太子狼狽懇求的時候說上一句“君子死而冠不免”這句話,可能並非君主之無情,他實則是在教育太子,要記住自己的身份,要做與自己身份相符合的事情。所謂強調“冠”,其實聯繫儒家孔子之正名思想,就很好理解爲何君主看到太子痛哭流涕,還那般冷冰冰丟下“君子死而冠不免”這句話了。

大家看《鶴唳華亭》一定多多少少都爲太子揪心過吧,劇中太子明明位高權重,卻束手束腳,明槍暗箭,讓他防不勝防。身居高位,他沒有選擇,腹背受敵,已然是生活中的常態。在朝堂上,他最大的敵人,應該就是他“大哥”那一夥人了。

要說太子沒有“心計”,肯定不可能,就拿《鶴唳華亭》裏面的君主對太子的評價來說,他評價太子爲“乳虎”,說太子強大得很,只是沒有到氣候罷了。那麼,君主知道太子是“乳虎”,太子的敵人精明如斯,能不知道?當然知道,就是因爲屬“乳虎”,才更該在其未成氣候前,壓制他,甚至“幹掉”他。

所以,《鶴唳華亭》中的太子,一步步被敵人緊逼。關鍵是太子老師從小以儒家思想教導他,告誡他要時刻以君子德性自我把持,不可在與小人爭鬥中淪爲小人。於是,許多惡毒的誅心之術,並非太子想不出來,或者說沒有應對之法,只是太子的堅持不允許罷了。

而太子最大的弱點,就在於他心中之“牽掛”。敵人進攻,太子必須防守,防守的時候,難免會牽扯到身邊的人。於是,在《鶴唳華亭》中,我們總能看到太子跪在他的父親面前懇求他的父親,也就是劇中的一國之君,要他的父親不要傷害他心中牽掛的人,這個人,有時候是太子的老師,有時候是陪同太子長大的發小,有時候則是太子心上人一家的性命。

每當太子跪在君主面前呼喚君主爲“爹爹”並孤注一擲放下尊嚴去懇求的時候,君主總是十分“冷血”地轉身而去,然後丟下一句話:“君子死而冠不免,太子,請戴好你的冠。”

爲什麼君主這麼“無情”?真的“無情”嗎?必須“無情”。他是君主,他當知高處不勝寒的滋味,太子是未來的“君主”,亦要品嚐這“高處不勝寒”的滋味。

誰都可以有牽掛的人,有心尖上的人,但是君主不可以,或者這樣說,君主不能把自己心尖上的牽掛顯露於人前,更不可以爲了心中牽掛之人的安危而“明目張膽”去失了身份。

所謂強調“冠”,其實聯繫儒家孔子之正名思想,就很好理解爲何君主看到太子痛哭流涕,還那般冷冰冰丟下“君子死而冠不免”這句話了。

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爲君者,要做好君主該做的事情,要擁有能夠配上君主之位的德行和能力;爲臣者,則要做好職責之內的事情,具備“臣”這個名稱所應該具備的德行和能力。只有人在其位,司其職,符其名,這個時候,社會秩序才能穩步向前。

通過對孔子之“正名”思想的簡單理解,我們再回到《鶴唳華亭》。太子之冠自然是隻有太子能戴了。這個“冠”,代表着“太子”的“名”。作爲“太子”,切不可因爲一己之私情而做出不符合太子之名的事情。若是現在做了,太子父親不加以嚴格勸誡,以後太子成了一國之君,也會因爲一己私情做出與“君主之名”不符合的事情來,甚至還會因爲自己的私情被大臣挾持,繼而危在旦夕。

太子之冠,不僅僅是一個帽子這般簡單,這代表太子的身份和地位。這裏並不是強調太子之身份地位有多尊貴,即便太子之尊貴確實是事實。但是,站在這個珍貴的位置上,就要付出與其“珍貴”程度等同的代價。

太子有太子該做的事情,不該做的事情,比如,匍匐在君主面前喚着:“爹爹,不要傷害我牽掛的人”。這種對話,在尋常百姓家的父子間可以,在君主與太子以外其他兒子之間也可以,但是在君主與太子之間,就不可以。太子這個位置太特殊,雖然屬於君主之接班人,但是,也屬最接近君主位置的人,某種程度上說,對君主之位便是如定時炸彈一般的存在。無論以何種形式,做出了不符合太子之名的事情,君主都有理由相信,太子不守規矩。不守規矩,就容易觸犯禁忌,甚至威脅王權。也就是說,唯獨太子,在君主面前,不能不守規矩。

其實,說了這麼多,大抵是想告訴大家,《鶴唳華亭》中的君主不顧太子痛哭流涕,總是在太子狼狽懇求的時候說上一句“君子死而冠不免”這句話,可能並非君主之無情,他實則是在教育太子,要記住自己的身份,要做與自己身份相符合的事情。作爲“太子”,以後將是天下之主,天下之主所作所爲如果不能與其“共主”之名相符,上樑不正下樑歪,還如何能讓臣下“歸服”。

一國朝堂之穩定,必須要讓各位臣子各司其職,如果君主都做不到名副其實,又如何號令臣下去名副其實呢?如此想來,“太子,請戴好你的冠”,這句話其實包含着爲父、爲君的良苦用心。各位覺得呢?

圖文素材來自《鶴唳華亭》,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