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说了这么多,大抵是想告诉大家,《鹤唳华亭》中的君主不顾太子痛哭流涕,总是在太子狼狈恳求的时候说上一句“君子死而冠不免”这句话,可能并非君主之无情,他实则是在教育太子,要记住自己的身份,要做与自己身份相符合的事情。所谓强调“冠”,其实联系儒家孔子之正名思想,就很好理解为何君主看到太子痛哭流涕,还那般冷冰冰丢下“君子死而冠不免”这句话了。

大家看《鹤唳华亭》一定多多少少都为太子揪心过吧,剧中太子明明位高权重,却束手束脚,明枪暗箭,让他防不胜防。身居高位,他没有选择,腹背受敌,已然是生活中的常态。在朝堂上,他最大的敌人,应该就是他“大哥”那一伙人了。

要说太子没有“心计”,肯定不可能,就拿《鹤唳华亭》里面的君主对太子的评价来说,他评价太子为“乳虎”,说太子强大得很,只是没有到气候罢了。那么,君主知道太子是“乳虎”,太子的敌人精明如斯,能不知道?当然知道,就是因为属“乳虎”,才更该在其未成气候前,压制他,甚至“干掉”他。

所以,《鹤唳华亭》中的太子,一步步被敌人紧逼。关键是太子老师从小以儒家思想教导他,告诫他要时刻以君子德性自我把持,不可在与小人争斗中沦为小人。于是,许多恶毒的诛心之术,并非太子想不出来,或者说没有应对之法,只是太子的坚持不允许罢了。

而太子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他心中之“牵挂”。敌人进攻,太子必须防守,防守的时候,难免会牵扯到身边的人。于是,在《鹤唳华亭》中,我们总能看到太子跪在他的父亲面前恳求他的父亲,也就是剧中的一国之君,要他的父亲不要伤害他心中牵挂的人,这个人,有时候是太子的老师,有时候是陪同太子长大的发小,有时候则是太子心上人一家的性命。

每当太子跪在君主面前呼唤君主为“爹爹”并孤注一掷放下尊严去恳求的时候,君主总是十分“冷血”地转身而去,然后丢下一句话:“君子死而冠不免,太子,请戴好你的冠。”

为什么君主这么“无情”?真的“无情”吗?必须“无情”。他是君主,他当知高处不胜寒的滋味,太子是未来的“君主”,亦要品尝这“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谁都可以有牵挂的人,有心尖上的人,但是君主不可以,或者这样说,君主不能把自己心尖上的牵挂显露于人前,更不可以为了心中牵挂之人的安危而“明目张胆”去失了身份。

所谓强调“冠”,其实联系儒家孔子之正名思想,就很好理解为何君主看到太子痛哭流涕,还那般冷冰冰丢下“君子死而冠不免”这句话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君者,要做好君主该做的事情,要拥有能够配上君主之位的德行和能力;为臣者,则要做好职责之内的事情,具备“臣”这个名称所应该具备的德行和能力。只有人在其位,司其职,符其名,这个时候,社会秩序才能稳步向前。

通过对孔子之“正名”思想的简单理解,我们再回到《鹤唳华亭》。太子之冠自然是只有太子能戴了。这个“冠”,代表着“太子”的“名”。作为“太子”,切不可因为一己之私情而做出不符合太子之名的事情。若是现在做了,太子父亲不加以严格劝诫,以后太子成了一国之君,也会因为一己私情做出与“君主之名”不符合的事情来,甚至还会因为自己的私情被大臣挟持,继而危在旦夕。

太子之冠,不仅仅是一个帽子这般简单,这代表太子的身份和地位。这里并不是强调太子之身份地位有多尊贵,即便太子之尊贵确实是事实。但是,站在这个珍贵的位置上,就要付出与其“珍贵”程度等同的代价。

太子有太子该做的事情,不该做的事情,比如,匍匐在君主面前唤着:“爹爹,不要伤害我牵挂的人”。这种对话,在寻常百姓家的父子间可以,在君主与太子以外其他儿子之间也可以,但是在君主与太子之间,就不可以。太子这个位置太特殊,虽然属于君主之接班人,但是,也属最接近君主位置的人,某种程度上说,对君主之位便是如定时炸弹一般的存在。无论以何种形式,做出了不符合太子之名的事情,君主都有理由相信,太子不守规矩。不守规矩,就容易触犯禁忌,甚至威胁王权。也就是说,唯独太子,在君主面前,不能不守规矩。

其实,说了这么多,大抵是想告诉大家,《鹤唳华亭》中的君主不顾太子痛哭流涕,总是在太子狼狈恳求的时候说上一句“君子死而冠不免”这句话,可能并非君主之无情,他实则是在教育太子,要记住自己的身份,要做与自己身份相符合的事情。作为“太子”,以后将是天下之主,天下之主所作所为如果不能与其“共主”之名相符,上梁不正下梁歪,还如何能让臣下“归服”。

一国朝堂之稳定,必须要让各位臣子各司其职,如果君主都做不到名副其实,又如何号令臣下去名副其实呢?如此想来,“太子,请戴好你的冠”,这句话其实包含着为父、为君的良苦用心。各位觉得呢?

图文素材来自《鹤唳华亭》,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