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上所述,孔子识人三部曲分别是,首先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其次,以考察过去的方式,来分析这个人的行为特征,在了解一个人所作所为之缘由后,综合考察这个人心中所求的是什么,安于什么,那么大抵就能把握一个人的性格大方向了。这句话中,孔子告诉了我们“识人”的三个步骤,分别是观察这个人的行为,考察这个人的经历,了解这个人安于什么,把握了这三点,大抵就能大致了解这个人的秉性性格了。

每个人的脸上,大抵都有一张“面具”,这个“面具”十分灵活,遇见不同的人,我们会不自然转换我们的“面具”,以求维系良好的社交关系。也不是说我们脸上的“面具”不好,这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我保护”的一种功能。但是,“面具”下的疏离,让人的心和心往往越离越远。“面具”能让我们很好地保护自己,但是,它也让我们看不清对方,不知道对方此刻的“温情”是真心,还是假意。

许多时候,我们确实要在“识人”上有一定的技巧。关于“识人”,论语一书中记录着孔子的答案。书中是这样说的:“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这句话中,孔子告诉了我们“识人”的三个步骤,分别是观察这个人的行为,考察这个人的经历,了解这个人安于什么,把握了这三点,大抵就能大致了解这个人的秉性性格了。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首先,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是每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各异所致。而人的日常行为,就暗含着人在性格和价值观方面的特点。比如,看到路边老人突然倒地,少年A冲上去救;少年B先录视频,再去救。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少年A是一个热情的人,但是做事可能有些莽撞;少年B能应该是一个做事很有计划的人,心思相对细腻。所以,从一个人的日常行为,我们其实能够了解一个人的许多性格特征,就看我们有没有那个心思去观察了。

其次,除了观察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外,我们还要考察一个人的经历。有时候,一些人在行为上出现的特质,并非没有理由,如果我们割裂一个人的经历,单纯去考察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对对方的性格产生误解。比如,一个人比较内向、谨慎,甚至有些不合群。如果仅仅之观察他的行为,可能会判断这个人不好相处,但是如果考察对方的经历,比如对方是单亲家庭等等,这个时候,可能多少就能理解其内向和谨慎的原因了,继而也不会因为其冷漠,而对其产生太大的排斥感。

最后,除了观察一个人的日常行为,考察一个人的过去外,还得看看这个人的心之所向,看看这个人安于什么。有的人安于权利,有的人安于金钱,有的人但求心安。安于权利的人有野心,安于金钱的人比较物质,但求心安的人可能更加宽厚。也就是说,一个人安于什么,也表现了一个人人生追求的方向,折射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能够知道一个人安于什么,那么对这个人性格大方向的掌握,大抵就八九不离十了。

综上所述,孔子识人三部曲分别是,首先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其次,以考察过去的方式,来分析这个人的行为特征,在了解一个人所作所为之缘由后,综合考察这个人心中所求的是什么,安于什么,那么大抵就能把握一个人的性格大方向了。综合上述分析,跟着孔子的这套理论之逻辑来说,确实对我们深刻认识他人有一定的帮助。至于这套方法准确不准确,就看我们在观察对方行为、了解对方经历和目标上,花多大功夫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