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和儒家道家都不同,法家可能比儒家更重“利”,比道家更加重“用”。当然,法家与儒家、道家的区别有很多,在此不做赘述。法家主要是为君主提供治国方略的,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经典的“法、术、势”。关于“法术势”,在上一篇文章《韩非子御下有三宝,把握“法、术、势”,用人有良方》一文中已经做了大略解释,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韩非子关于“法术势”的阐述,能给人较大的启发,尤其以“术”最让人影响深刻。

而韩非子所谓的术,某种层面来说,更多地去是告诉君主一种考察臣下、驾驭臣下,帮助君主做到用人有方的行事原则。

韩非子认为,这个世界最让君主担忧的,大抵就是为下者对为上者的欺骗,毕竟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人,他们不大会做实事,但是却十分会吹、骗、哄,这类人在某些时候会比做实事的人更加顺风顺水一些。但是,如果一个集体的人都只会说,不会做,肯定要出大乱子,韩非子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

那么,如何对付光说漂亮话,没有大本事的人呢?或者,更进一步来说,君主如何考察臣下的名副其实呢?这就需要用到韩非子之“参验”的方法了。

何谓“参验”,所谓“参”的意思,就是“比较”,而“验”,就是“观察”的意思。韩非子认为,要考察一个人是否名副其实,就要比较观察这个人的行为是否负责他身上的“名”,这里的“名”若是在治国中,就指的是“官职”。也就是说,韩非子认为君主要在比较观察中,判断下属是否名副其实。

并且,比较观察不仅仅只是就某个方面进行比较,需要对各方面的信息收集起来进行比较,看这个下属是否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能得到印证,只印证了一个方面,其他方面没有得到印证,就是名不符实。

其实韩非子的“察实”观点旨在告诫君主看问题要全面,要多方面审视一件事情,只有角度多,审视够全面,君主才能尽可能了解到一件事情的全貌,继而得出更加客观合理的判断。

除了审视问题要全面外,韩非子还指出,要想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就要给这个人实战的机会,否者说再多都是虚的。

《韩非子.二柄》中有一句话:“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事,专以事责其功。”

说的直白点就是,韩非认为,说得再好听都是虚的,得先做,做出来成绩,才能说明这个言论是有价值。由此可见,韩非很重实用,他不太喜欢听华美的言辞,不喜欢别人给自己描绘漂亮的蓝图,他只看实际效用。想要证明你的言论有用,不必用“如果”去描绘什么美好未来,直接上手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就是有用的,就是言符其实的;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是言不符实的。

也就是说,韩非子把效果看成是检验一个理论的合理性和价值之标尺。韩非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大抵是因为,在韩非那个年代,各家立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君主听得头昏眼花,往往会被别人的言辞牵着走,继而无法察觉到这些言辞在实际操作中的漏洞。

所以韩非认为,与其被别人用言辞牵着走,不如来点最实际的,在实际中检验一下这个言论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韩非此举实则大大打击了一些空论以及无为的争论。

当然,韩非将所有言论的合理性归根于它立竿见影的实用程度肯定是有其片面性的,毕竟,有些个理论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一个实际状况上的不可抗因素,有时候不是理论问题,是施行理论的人,或者说帮助施行理论的人的问题。大家可以好好想想这句话。当然,文中关于韩非之“察实”的用人之术就现在的人与人交往中,也有一定的启发性,大家可以好好体会。

本文由颜小二原创,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注: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