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董仲舒,董仲舒在先秦儒家思想上根据当时汉朝的社会环境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并最终说服汉武帝,以儒家为主流思想。于是,汉武帝时期便有“独尊儒术”一说。当然,汉武帝选择“独尊儒术”之理由,比较突出的原因大抵就在于统一国内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统一不是说熄灭别的学说,而是以一家学说为主流,其它学说为辅。至于为何后世看到儒家“独大”,不是“独大”,是因为有官方支持,所以才显得“独大”。黄老道家遁入民间,佛学思想也有其发展的路数。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可并没有把其他学说“赶尽杀绝”的意思,只是没有去支持罢了,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言归正传,既然汉武帝独尊儒术,其目的之一是统一国内思想,但是墨家之“尚同”思想岂不是更加符合汉武帝的需求?为何汉武帝没有选择墨家,反而选择了儒家?如果汉武帝独尊墨家,会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墨家的主要学说。

首先,我么来议论一下墨子的“尚同”思想,墨子之尚同,讲求一国一义,以君之是为是,以君之非为非,举国上下皆以君主马首是瞻。当然,墨子之“尚同”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君主属于贤德且有才之辈。同时,墨子也考虑到了国君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面对人世之欲望浮动的诱惑,于是,墨子又提出了“天志”、“明鬼”。墨子指出,天属“有意志之天”,鬼神会代替“天”对君主之昏聩行为降下惩罚。所以,君主不可胡作非为,要以大公无私,博爱万物的“天”为效法对象,成为一个贤德的人,并成为天下之表率。基于此,让全国上下思想绝对大一统。

墨子之“尚同”思想,确实相比儒家,对国内思想之统一,看起来更加绝对化些。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绝对化”。以君主之是非为天下百姓之是非,首先,这一点非常难以做到不说,而且,这也违背万物多样化的天性。就像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叶片一样,人也有各式各样的性格,各式各样的是非观,强求一致犹如削足适履,把人沦为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这样的国家,真的难以想象会变成怎么样。

同时,“天”真的对君主有束缚作用吗?若天有意志,可能还真会“束缚”君主,关键是,天确实无意志。基于此,如果我们将墨子之“尚同”思想推衍到极端,这人所认为的“意志之天”怕束缚的大抵就是老百姓了。

其次,我们在来看看墨子经典的“兼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讲求“爱无等差”,与儒家“爱有等差”背道而驰。墨子认为人之争端源于人之间不相爱,这里的不相爱,不是说不爱,而是爱的程度不一样。墨子认为,要像爱护自己父母一样,爱护别人的父母,不能因为亲疏关系,让爱的深浅程度不一样。墨子的想法很好,颇有点“乌托邦”的感觉,但是,这在现实社会来说,还是走极端了。

更加爱护与自己亲疏关系更亲近的人,这是动物的天性,即便是一只小狗狗,也会更加亲近将它养大的主人,而非陌生人。墨子之兼爱思想,确实很美好,但是就是因为太美好,美好得看上去只能是“理想”。

我们在回到汉武帝时期,如果汉武帝时期施行“尚同”,合适吗?不合适,这无疑某种程度上束缚了百姓之自由,如汉武帝强行“尚同”,怕是会蹈秦朝覆辙。那么,施行“兼爱”思想,合适吗?且不说人的思想境界能不能达到兼爱之高度,就封建社会那个尊卑分明的大环境,也不允许汉武帝去施行“兼爱”。墨子是从底层劳动人民里走出来的“思想家”,墨家基本上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而“兼爱”则某种程度上是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劳动人民”之愿望,但是要实现这个愿望,首先就要破除上下尊卑,这在封建社会犹如“天方夜谭”。

所以,相比之下,儒家思想不仅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和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且其在伦理观上的思想对封建社会秩序之稳定确实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时,儒家思想特色就是富有弹性,擅长调和,因此,在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某种程度上是大势所趋,而墨家思想,是不适合封建社会那个大环境的。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中国哲学概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