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網貸圈一直在盛傳監管要對小平臺一刀切的消息,像什麼“存量不足1億的平臺將被清退”、“待收規模低於5000萬元以下的網貸平臺將不予備案”等,不管消息真假,這足以讓網貸圈哀聲一片。

  其實監管不只拿小平臺開刀,一些體量大的平臺也在劫難逃。近日,北京副市長在前兩天的財新峯會上,提到從五個環節進行互金風險治理。其中一個就是“存量整治”。包括要通過整治活動讓P2P平臺實現“三降”:降餘額、降人數、降店面。

  要求平臺控制規模,這並不是新的監管風向。一些文件裏也表明了監管的態度。2017年6月,央行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通知中,要求實現互金從業機構數量及業務規模雙降。2018年8月,合規檢查問題清單108條中,第107條規定:網貸機構檢查時點的規模總量較2017年6月增長幅度較大,就屬於規模控制不到位。

  照此趨勢,接下來受挫的肯定是大平臺嘍,縮減待收餘額,減少機構人員,減少門店數量。這對大平臺來說想必也是不小的衝擊。不過,此“三降”的核心就是想想降低平臺風險,以最大程度保障我們出借人的權益。

  要知道,一家P2P平臺要活下去,第一個硬性指標是合規,而控制存量更利於平臺合規。如果平臺的精力都用來去做業務擴張、規模擴張、團隊壯大,就不符合現有的監管條例和備案宗旨。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三降”的好處是,你現在先停,空檔期不要亂搞,這樣就能合理控制風險了。

  現在這僅是北京地區的整改意向,其他地區還沒有動靜,一切還都待定的。不過北京的網貸存量佔全國四成多,頭部也佔了差不多一半,所以一定會先去要求和行動,起到示範效應。相信接下來這種態勢會在全國逐漸推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