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日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公布。我校主办的《消费经济》时隔2年重新回到该期刊评价目录,列于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的第84种(分学科按刊名音序排列)期刊。

我校是中国消费经济学的发源地。《消费经济》创刊于1985年,由我国著名消费经济学家、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尹世杰教授(1922.09~2013.01)创办。1976年至1992年,尹世杰在我校任教,历任政治系主任、经济系主任、消费经济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创办《消费经济》。《消费经济》创刊时,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为《消费经济》作“建立和发展消费经济学”的题词,代发刊词。

人物简介

尹世杰(1922—2013),中共党员。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消费经济学创始人,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194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经济系,后留校任教,并参加地下党工作。历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湘潭大学政治系主任、湘潭大学经济系主任、消费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是湘潭大学首批受聘教授之一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尹世杰在消费经济研究方面拥有全国“六个第一”:第一个把消费经济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出版了第一本系统研究消费经济的专著,获第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个招收消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办了第一个消费经济研究所——湘潭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创办了第一家消费经济专业刊物——《消费经济》。

耕耘

1964年,42岁的尹世杰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前与刘国光、董辅礽、梁文森等经济学界朋友聚会,畅谈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他背靠金水桥,语气笃定地说:“消费问题缺乏研究,很少有人研究,也不好研究,我来把它作为我的研究方向,进行长期研究。”寥寥数语,奠定后来近五十年的人生轨迹。

2013年1月19日,91岁的尹世杰在病床上溘然长逝。几天前救护车来家中,他放不下自己钟爱一生的研究,双手紧紧抓住书桌,死活不肯离开书房,家人不得不强行将他抬出书房,送上救护车。

尹世杰曾在日记中写到:“我只知辛勤地耕耘,收获留给社会、留给历史、留给学术后辈。”91年的风霜岁月,尹世杰立消费经济之志,成消费经济之事,其间百般坎坷,千种坚持,岂片纸只字所能尽道哉。

出身书香门第 年少立志报国

1922年9月12日,尹世杰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山门镇石柱乡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前清秀才。尹世杰在家中排行第四,上面有三个哥哥。他从小随父亲在家习读四书五经,十多岁才被送往学校。父亲对他要求严苛,不仅白天要完成学习任务,晚上也要挑灯夜读,一盏灯油没点完就不能上床睡觉。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刻苦,尹世杰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

高小二年级,他以一篇题为“读书与救国”的文章在全县作文竞赛中摘得桂冠。文章中他围绕蔡元培提倡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展开论述,强调救国首先要学好真本事。中学期间,他秉烛夜读,大量涉猎文史哲经方面的知识。高中阶段,他与进步同学接触,频频在当时流行的《中央日报》《力报》上发表文章。

1942年,尹世杰高中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西南联大,后因交通困难而未成行,遂考入湖南大学经济系。抗日战争中,湖南大学迁至今怀化市辰溪县。尹世杰寒暑假回家都要翻过雪峰山,每次备上干粮走两三天,沿途只能借住茅棚或在树下过夜。有时候遇到雨天则会全身湿透。一旦生病,无医无药,只能听天由命。

1946年,尹世杰大学毕业,撰写长达三万字的毕业论文《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深刻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民生活疾苦、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状况。同年,他参加全国高级财务行政人员考试,被分配到邵阳税务局工作。1947年,尹世杰被调回湖南大学经济系任教,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结识。在交流中,尹世杰获得了很多新思想、新认识。

随着解放战争的接连胜利,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日益严重。1947年5月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统区的学生大规模开展“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革命斗争。面对黎明前的黑暗,尹世杰没有袖手旁观,他急切探索着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真谛。

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尹世杰开始主持湖南大学教师中共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建设协会”的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面对长期战乱,民不聊生,他内心渴望一个新社会的来临,渴望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国家动荡,人如草芥,他只能将心愿写在日记里:

“苦难的中国人民,频年来在生活中煎熬着,煎熬着,在死亡的边缘摸索着,摸索着……‘穷则变,变则通’,人们天天在苦难中‘变’着,在‘变’之后,总会‘通’吧。”(1948年11月6日)

“古人提出:长夜漫漫何时旦?黑夜过去,就是黎明。是啊!天快亮了,快亮了。”(1949年1月16日)

面对现实生活的困苦,尹世杰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金水桥头聚会 奠定研究方向

1949年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李达任湖南大学校长,尹世杰担任其秘书。在负责行政工作的同时,尹世杰坚持教学。1951年,尹世杰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研究生班,李达亲自向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写了推荐信,并叮嘱尹世杰“一心一意好好学,要回来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期间,尹世杰开始从事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方面的研究,并且发表多篇论文。

1953年,尹世杰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应当时已调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之邀,来到武汉大学经济系工作。1954年,年仅三十二岁的尹世杰被任命为武汉大学经济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湖北省经济学会成立时,尹世杰被推选为副会长。十多年间,他坚持行政、教研两手抓,仅有关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方面发表的论文就近百篇,出版专著2本。

尹世杰在学术上敢于打破常规,发表不同意见。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决定在工农业生产领域发动“大跃进”。在生产先行的背景下,尹世杰大胆地在一些讨论会和《经济研究》《江汉论坛》等刊物提出“要加速发展消费资料生产”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存在的重生产、轻消费观点的问题。

1960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影响,我国出现了工农业比例和农轻重结构失调等问题。尹世杰多次带领武大经济系师生前往农村投入“四清运动”,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对农村经济发展开展调研。先后发表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积累与消费若干问题初探》《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与发展农业》《再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与发展农业》等文。对消费经济发展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并系统性提出要促进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大力发展农业。

在研究过程中,尹世杰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在下乡调研中,尹世杰发现当地农民缺衣少食,生活贫穷,虽然自己并不宽裕,但仍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农村孩子没见过电灯,好奇地把开关弄坏了,尹世杰也不生气,默默地把开关修好,临走时还送衣服和食物给他们。正是通过与贫苦人民的频繁接触,尹世杰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

随着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尹世杰发现当时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内部结构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原因是长期忽视了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964年,尹世杰到北京开会,与他的三位研究再生产理论的好友刘国光、董辅礽、梁文森在天安门金水桥前畅谈今后研究方向。尹世杰语气笃定地说:“消费问题缺乏研究,很少有人研究,也不好研究,我来把它作为我的研究方向,进行长期研

可是,正当尹世杰信心满满、准备揭开消费经济神秘面纱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文革时期隐忍 养猪棚写万字文

由于和李达关系密切,尹世杰在文革一开始就被打倒,成了武汉大学的主要斗争对象,经常被抄家、批斗、游街。红卫兵抄家时,不仅墙上、窗户上全贴满“尹世杰是走资派”“三家村”“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字报、大标语,连他的文稿、书籍也被红卫兵用板车运走销毁。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猪肉供应十分紧张,几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有年春节,尹世杰让家人专门去市场买了肉,请几位没有回家过年的青年教师来家中过年。在文革中,这件事却被当作了反动学术权威蛊惑拉拢革命青年教师的典型。

被打倒后不久,尹世杰被送到武汉市郊东升公社劳动改造,接着被下放到湖北沙洋五七干校喂猪。眼看着丈夫一夜之间被打成走资派,三天两头被拉去游街、批斗,面对红卫兵强行要求揭发尹世杰、否则也要遭受警告和处分的恐吓,平素体弱多病的妻子蒋文昭却异常坚强。她十分清楚丈夫的为人,一个为国家教育事业忘我工作、为学术研究勤奋探索的人,绝不会反党反社会主义。她坚定地回答:“我没有什么可以揭发的!”后来索性带着五个孩子离开大城市,搬到了尹世杰下放的五七干校一起劳动与生活。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尹世杰的子女更加懂事。大女儿尹清玲和小女儿尹清湖主动帮母亲分担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弟。她们一个上初中,一个小学刚毕业,很快学会了买菜、做饭、洗衣、搞卫生。有一段时间,尹世杰的工资被停发,仅靠蒋文昭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7口人,经济变得拮据。两个女儿不得不经常趁天还没亮,就提着菜篮子去菜市场排队“抢”菜,或等下午菜场收摊时,再买些剩下的便宜菜。

有了家人的关心和温暖,尹世杰坦然面对政治的风雨,认真对待自己的养猪工作,亦能苦中作乐。他一个人养几十头猪,一天要给猪喂食多次,还要打扫卫生,给猪洗澡。他把猪喂得很胖很壮,每头猪都重达200到400斤。那个年代,反动学术权威不能够、也没有环境与条件开展学术研究。尹世杰不顾白天的辛劳,结合养猪工作的心得体会,晚上偷偷在煤油灯下写出了近十万字的书稿——《养猪工作的辩证法》。

支援湘大复校 首创消费经济

1974年,湘潭大学开始复校建设,向全国广纳英才。时任湘潭大学副校长的王有群、杨楚乾专程赶赴武汉找到尹世杰,希望他能回家乡工作。尹世杰当即答应了。1976年11月,尹世杰带着一家人来到湘潭。当时湘潭大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下车后还要徒步穿过田间地头才能到达。快到湘大时,看着眼前光秃秃的黄土地,小儿子尹向东不干了,吵着要坐火车回武汉,最后还是尹世杰连劝带哄才把他拉了回来。

湘大复校时一穷二白,教学楼还没建成,学生在临时搭的棚子里上课,老师住在周边的农民家里。尹世杰每天去挑井水,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作。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国民经济各部门恢复生产,百废待兴。但是,在长期“左”的思想影响下,消费经济是一个禁区。1979年4月28日,尹世杰在《光明日报》发表《加强对消费经济的研究》一文。《光明日报》在该文的编者按中明确指出:“消费问题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科学研究题目,是必须打破的一个禁区。”尹世杰在全国率先打破消费经济研究这个禁区,文中指出“消费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提出要建立消费经济学,并初步勾画这门新学科的基本框架,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80年起,尹世杰开始组织编写《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专著。1982年5月,全国第一次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湘潭召开,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专门发来贺信,并高度赞扬尹世杰为首的湘潭大学消费经济研究团队所取得的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认为湘潭大学已经成为全国消费经济研究中心。与会专家、学者在充分肯定该书初稿理论创新、内容丰富的同时,针对书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修改意见。1983年,修改完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一书正式出版。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消费经济的专著,理论界认为它“填补了我国经济科学的空白”“开拓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尹世杰作为《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的主要作者,1985年荣获我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首届孙治芳经济科学奖著作奖。自此,消费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迎来发展的春天。

1983年,尹世杰为完善消费经济学理论体系提出的《中国消费结构研究》课题,正式被列入国家计划。《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一书作为课题研究成果于1988年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报刊发表书评,认为这本书是继《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之后的又一部开拓性著作。1993年,尹世杰的《中国消费模式研究》一书出版。该书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消费模式,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994年,《中国小康水平研究》一书正式出版。书中,尹世杰提出要提高精神文化消费质量,提高精神消费力。

此外,尹世杰还编写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材《消费经济学》,创立了消费力经济学、文化消费学等新兴学科,对中国消费思想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发表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陈云等消费思想系列论文,并出版了《闲暇消费论》等多部专著,推动消费经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尹世杰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群体效应。1980年,尹世杰首次招收消费经济学研究生,开始在研究生中讲授消费经济学这门新课。1985年,在尹世杰的推动下,湘潭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消费经济学研究所,尹世杰担任所长,并创办全国第一个消费领域理论刊物——《消费经济》。许多研究生后来参与到湘潭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的工作中,在尹世杰的带领下,攻克一个又一个重要课题。一时间,作为全国唯一的消费经济研究所,湘大也成为“全国消费经济研究中心”。

待学生如慈父 师恩重桃李香

尹世杰治学严谨,时常鼓励学生珍惜时光、攀登科学高峰。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77级本科生给尹世杰起了个外号“严肃部长”,学生们上他的课,没人敢迟到早退,大家都卯足了劲提前做功课,“想破脑袋”寻求论文的新观点、新思考。

为培养学术后辈,尹世杰不遗余力。每次撰写专著,他总会先列一个提纲,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分配研究任务。文稿交上来后他会一字一句修改,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挑出来。在他的严格要求之下,他的学生、青年教师如袁培树、凌宏城、蔡德容、国世平、李新家等分外用功,后来相继成为经济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

他对待学术的严苛,让学生受益终身,也让子女深有体会。小儿子尹向东读大学时写的第一篇论文,尹世杰仅翻了翻就扔开了:“这叫论文?差得太远!”尹向东只能偷偷向其他老师与研究生请教,修改了18稿才敢拿给父亲看。尹世杰没有任何表扬,只是简单地说:“可以送给《湘潭大学学报》编辑部。”

对待前来求教的工人、农民,尹世杰却没有一点大学者的架子,耐心地和他们讲解、讨论。即使有些论文、书稿水平不高,他也不厌其烦地热情接待和认真回信。

生活中,尹世杰关心学生无微不至。有一次晚上得知学生凌宏城生病了,尹世杰让妻子蒋文昭煮好鸡蛋面,一起送到学生宿舍;而学生们有时回校太晚,食堂已经关门,就会到尹世杰家蹭饭,从来不用担心饿肚子。

1993年的正月初五,尹世杰凌晨被窗外巡逻人员盘问的声音吵醒,一个从西安赶来报考研究生的年轻人无处投宿,坐在尹世杰家门口的路边上,冻得瑟瑟发抖。了解情况后,尹世杰赶忙叫他进屋,让妻子为他准备热饭菜。

湘潭大学商学院李时华老师是尹世杰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2年,李时华的姐姐遭遇车祸。尹世杰听说后,打电话让李时华赶紧去他家一趟。李时华听后十分着急,心想难道这个时候了,还要去讨论学术?一进门,尹世杰便将1000元现金交到她手里。2004年,李时华在医院检查出乳房纤维瘤。尹世杰听说后去医院看望并鼓励她说:“你不能因为身体出了状况就消沉下去,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2014年,在文章《追忆老师尹世杰先生》中,李时华写道:“我知道,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个高贵的灵魂始终在关注着我。我不敢懈怠,要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012年,在全国第十六届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庆祝尹世杰教授90华诞大会上,他的老朋友、学生们聚集一堂。中国消费者协会在贺信中称尹世杰为“中国消费经济学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大师”,并表示“尹世杰教授的卓著成就,足以彪炳史册。”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王裕国在大会致辞时评价尹世杰“人生志向与道德情操之高雅,大师风范与勤勉敦厚之益彰,尹世杰教授当之无愧位列入中国社会科学一代宗师。”

倾心消费研究 年老不舍昼夜

到湘潭大学以后,尹世杰醉心于教学和科研,一心一意推动湘潭大学消费经济研究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当时分管教育的副省长王向天找到他,说湖南大学要办文科,想请他做副校长,尹世杰婉拒了。他说,我是一个学者,是一个老师,希望能够一心一意研究消费经济。这些年湘大的学科建设有了起色,我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离开湘大。

1982年冬天,为尽快完成《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一书,尹世杰通宵达旦伏案写作。长时间熬夜工作,他开始咳嗽。书稿寄出当晚,尹世杰晕倒在书房。送到医院检查,尹世杰已高烧到40度,双肺严重感染伴有胸水。

1993年,五个子女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且他们又在长沙工作,劝尹世杰去长沙,可他还是不肯。经妻子和亲朋好友一再劝说,1994年尹世杰才调到了湖南师范大学。

到了湖南师范大学以后,尹世杰丝毫没有停下科研脚步,研究上更加努力。受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启发,他提出要“解放消费力,发展消费力”,提出“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新论断。1995年,《光明日报》发表其文章“加强对消费文化的研究”。2001年,其专著《消费力经济学》正式出版;2002年,专著《消费文化学》问世。此外,他还撰写了《消费经济学原理》《消费需要论》等一系列著作,把消费经济研究引向多学科融合方向拓展。

《消费经济》杂志作为消费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阵地,几十年来,尹世杰坚持每篇稿件都要亲自修改、审核。杂志经费困难时,别人劝他收钱登文章。尹世杰严词拒绝:“就算自己掏钱办,也绝不能收一分钱!”

2012年,鲐背之年的尹世杰感到时日不多,一有空就往书房里钻,每天只睡5小时。这年冬天非常寒冷,尹世杰患上重感冒,家人请来单位领导,以党组织名义要求他去住院,也无法说服他。不得已只能请医生来家中做治疗。几天后尹世杰病情恶化,救护车来时他依然不肯走,双手抓着书桌不放。无奈之下,儿女们和医生只得将座椅一起抬上救护车。在救护车上,他还大喊:“我还有没写完的文章要写,还有没做完的事情要做,去医院会打断我思路,耽误我的时间。”

2013年1月19日,91岁的尹世杰与世长辞。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惦记着书桌上未完成的书稿《生态消费学》,牵挂着给学生上课。儿子给父亲的悼词中,这样写道:“我的父亲,关心13亿人的消费,却从不关心自己的消费;关心13亿人的闲暇,却从不关心自己的闲暇;关心13亿人的健康,却从不关心自己的健康。”

接触过尹世杰的人,无一不对其充满敬意:这是一个如此慷慨的人,自己数年如一日着旧衫,却将新衣拱手送给贫困学生;这是一个有着极大热忱的人,重病住院却还心念未写完的书稿;这是一个坚定的人,时代洪荒中历经磨难,却在“五七”干校困境中冒着被揪出来批判的风险,坚持写出近十万字著作;这是一个燃烧自己生命与时间赛跑的人,在他80-90岁的十年中,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4部学术专著……

这是一个内心住着一束光的人,照亮了消费经济学科,照亮了自己,也照耀着后来人。

记者手记

长沙采访尹世杰教授家人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下起了小雨。在岳麓山脚下一下车,就看到了早已守候在小区门口前来迎接的尹教授大女儿尹清玲女士。

进屋后,餐桌上满满摆放着几盘水果,小女儿尹清湖女士从厨房里走了出来,为我们沏了茶,采访就开始了。来不及等我们提问,尹教授的儿女们已经争相把他们心目中父亲的形象说了出来。

在他们眼里,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值得儿女尊敬的好父亲。他是那样严格,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儿女;是那样幽默,倾注爱心教育儿女,机智又不失风趣;是那样忠诚,自己被打倒下放,还鼓励儿女上山下乡;是那样执着,几十年来的每一堂课都手写教案;是那样勤俭,一个公文包用了几十年都舍不得换;又是那样富有,在消费经济的广阔天地里遨游……

尹世杰教授夫妻二人相处和睦,家庭氛围融洽,被评为全国十佳金婚伴侣。他去世后,夫人蒋文昭女士一走近尹教授生前工作的书房便失声哽咽,儿女们只能把她接过来和自己同住。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尹教授用一生的时间为我们躬行。一生清贫,却常常接济贫困的农民和学生;一生嗜书如命,时常倾其囊中买书;一生潜心研究,不为金钱与权力所诱,为消费经济学研究耗尽心血;一生为人师表,近七十年的教书生涯,呕心沥血地将毕生所学传授后辈,培养千万优秀学生与人才。尹教授一生感人的故事太多,限于篇幅,记者只能略加选择记录下来。

前辈之风,山高水长,唯愿尹教授的毕生心血——消费经济学研究不断发展,方不负一生之呕心沥血。

来源 / 湘潭大学校友总会

编辑 / 靳雨箫

责编 / 丁德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