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最近產業互聯網這個詞很熱,據說BAT們把它當成互聯網的下半場,撩撥的大家春心萌動,似乎BAT的猛藥一來,產業互聯網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大幹快上。我個人對“下半場”這個說法表示一定懷疑,原因有二:

(來源:魚眼看電改 作者:俞慶)

其一,在互聯網的策源地美國,對產業互聯網沒拔高到這麼高的高度,IndustrialInternet也沒那麼熱門,遠遠沒有AI和Deep Learning這麼引起關注,最極力推崇IndustrialInternet的大拿GE同學最近也很煩。

其二,下半場,那是指競爭市場環境、競爭對手、比賽規則這些都一樣的情況下說的,比如足球籃球的下半場,而產業互聯網的對手、市場、規則都幾乎完全不同,不是交換個主場,改變下陣型就能接着踢的。某種程度上,產業互聯網VS互聯網,那是巴西足球隊跑到富士康比賽組裝iphone的狀態。

個人認爲,作爲產業互聯網最重要組成部分的能源互聯網,和現在我們熟悉的互聯網相比,當前存在兩個根本差異點,這些差異將在很長時間內一直存在,導致下半場的說法暫時很難成立。

二、市場環境差異

思考能源互聯網是否是下半場,首先就要思考市場環境的差異性。互聯網是面對消費環節的,而消費零售環節早就已經高度市場化了,舉個例子,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每個縣城都有一家啤酒廠,一家供銷社。本地的啤酒本地消費,外來的啤酒會被堵在路口不讓進。供銷社負責本地的商品流通,外來的商品如果沒有走這個渠道,可能會被冠以“投機倒把”的名義加以沒收。

所以現在的互聯網公司需要感謝改革開放的政策,破除了國內貿易的地域壁壘和渠道准入,義務的小商品通過淘寶可以賣到新疆喀什,中間除了過路費油費,沒有別的內部“關稅”,沒有路條和審批,不需要通過獨家壟斷的供銷社。否則馬雲爸爸再怎麼厲害,阿里同學的AI再怎麼牛掰,也幹不過“投機倒把”這一條。

但是能源行業的現狀,我個人覺得和80年代初期的商品流通模式非常類似。生產和銷售大部分是計劃的,少部分採取雙軌制(目前的電力市場狀態);銷售渠道是自然壟斷的;建個配電房接個電,還是需要看看供電部門臉色的;價格是受到管制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說能源互聯網很快會像互聯網一樣起飛,我覺得是不太現實的。不要忘了,我國零售業和消費端的生產環節市場化的過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直到90年代才逐步破除了計劃壁壘和地域壁壘,建立了可以自由流通的消費市場體系,買糧食不要糧票了。

能源行業的市場化,更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至少未來3-5年內,我個人覺得建個電力淘寶,把新疆的火電賣到浙江這種事情是幾乎不太可能的。

三、技術環境差異

能源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另一個本質差距,是技術環境的差異。搞互聯網的其實很幸福,甚至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因爲互聯網產業是架構在IT技術幾十年的思考、發展和積累基礎上的。

比如做移動APP的,除了要考慮IOS和安卓兩個環境,幾乎不用考慮通信協議(走4G還是3G,這些底層通信規範的差異性不需要開發者去處理);不用考慮硬件的差異性(華爲和小米的差異);不用考慮操作系統的差異(華爲的安卓還是小米的安卓)。

因爲IT行業已經做了高度的標準化、抽象化和分層交互,而能源和電力行業,由於長期的市場割裂(國外也一個鳥樣),導致專業之間缺乏必要的協議協商和向上抽象、向下調用的分層開發模式。

大致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能源互聯網在各個層級的技術標準,特別是涉及到上下層級之間的抽象、標準化和互操作性方面,與互聯網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個人認爲基本上處於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IT行業水平。

Cisco開發路由器,就是爲了解決網絡上不同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我覺得能源互聯網首先不是要去解決什麼能源調度、多能互補這些“一次側問題”,而是解決不同能源設備在“信息和通信層面”的互聯互通和互操作(二次側問題)。個人認爲現在一些專家所說的能源路由器的概念都是有點跑偏的。

因此,現在的能源互聯網,首先要討論的,不是什麼BAT那些炫目的商業模式如何在能源行業落地,而是先站在泥地裏,把硬件智能化、通信協議、操作系統、中間件這些涉及到互聯互通和互操作性的問題解決了。

比如,未來一個儲能設備是否能像U盤一樣,對系統是即插即用,可以被應用功能通過標準接口調用,而不用考慮這個設備是哪個廠家生產的,用的是什麼存儲芯片,採用什麼讀寫規範。只有這樣,能源互聯網纔是一個技術上可行的未來,所有的商業模式纔有堅實的支撐。

四、總結

現在很多能源互聯網會議,專家上臺必講多能互補、源網荷儲、微電網。但是很少有談論如何實現互操作性,真正意義的能源互聯網操作系統如何設計,如何解決現有大量電力系統專用規約兼容到未來的能源互聯網統一通信規範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站在未來智慧能源系統的高度去思考和設計。

另外更重要的是,能源互聯網需要更加公平、透明和開放的市場環境,更加市場化的價格機制,去催生更有想象空間的商業模式。

對於我們這些能源行業的從業者來說,不要被BAT們現有的互聯網端的商業模式所迷惑,腳踏泥地的先解決現場的問題,在沒有標準化之前如何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解決互聯互通的問題,甚至發現在“互聯網商業模式”之前的另一些商業機會,這纔是真正有意義的思考,別忘了,Cisco是在互聯網時代之前誕生的企業,它解決了互聯互通,沒有了Cisco也沒有互聯網的今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