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湘西各大少数民族都过牛王节?

湘西少数民族的信仰

牛王节

牛王节

在人们心中,牛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实干家的化身,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全身是宝,一生都在奉献。在现代中国文学巨匠鲁迅的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

湘西各地少数民族都有一个重要节日——牛王节,各地都建有牛王庙,过牛王节,举办牛王会,届时要唱牛王戏,以示消灾,求得牲畜兴旺。庙因民族、地区而异。一般都选择在四月初八这天过牛王节。

土家族

牛王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之一,土家人在牛王节这天让牛休耕,并喂给它精美的饲料。土家人感激牛为人类丰收辛勤耕耘,并为它立祠祭祀。 牛王节是土家族、苗族、侗族共同的节日。其节日活动以酬谢耕牛的祭祀活动为主,兼有一些其他的文艺表演。

 关于牛王节的传说较多,其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相传在一次战斗中,土家族士兵战败,退至一条大河边,时值倾盆大雨,河水猛涨。在万分危急之时,一条水牛从河对岸游过来,士兵们拖着牛尾巴转移到河对岸,遂奉水牛为神牛。由于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四月初八,所以以后每年在这天都举行牛王节,以感谢神牛的救命之恩。土家族传说是每年四月初八这天,土司带兵与敌交战失败且负了伤,被敌人追赶不止,正在无法可施时,又被一条大河挡住去路,眼看敌人就将追上前来,土王心急如焚,正在这时,忽然来了条大水牛,将土王驮过河去,免除了性命之忧。为感谢牛的救命之恩,便把这天定为“牛王节”。每到这天就杀猪宰羊打糍粑,接亲友聚会庆祝,这天不用牛,给牛喂好吃的饲料,甚而发展到喂鸡蛋和喂酒,还举行文艺活动以示庆贺。

土家牛王节

苗族

苗族牛王节

传说,神牛为苗族先民带来了谷种,酉水流域有一个天湖,那边种有仙谷,能解饥饿,喷香可口,但天湖无边,波涛汹涌,无人能渡,不少年轻汉子去盗仙谷,一去不回。天湖边有一头神牛,被苗族人的精神所感动,它偷潜渡湖,进入谷田乱滚,全身沾满谷粒,正想渡回,被守谷的兵将发现,一阵乱箭,神斗负伤游回,只在鼻尖双耳沾满几十颗谷粒,送给苗族先民,苗族人播种后,喜获丰收,但神牛因负伤过重,在农历四月初八谢世。苗族人悲哀地砍下树木,扎成祭台,把神牛供上,在四周烧起熊熊的大火,敲起石块、木棒,围着神牛跳了七天七夜,苗族人含泪将其厚葬于大山。

从此后,每年的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要备上五谷、三牲、鸡蛋、苞谷酒、香蜡纸烛等,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每年苗族人在四月初八这天,都要从各山寨挑选一双双牧童,将耕牛披红戴花,在喜庆的锣鼓声中,给耕牛敬酒、喂谷,寓意五谷丰登。

侗族

侗族人民管四月八为牛王节,侗语叫“脱生尼”,意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各家的妇女都在家里为牛煮白米饭,炒油茶,条件好的还要煮鸡蛋供牛食用,以示在春耕大忙之前,人们对它的深情慰问和热情奖赏。中午吃会散席后,人们到家里,袖子一挽,手插木盆,试试盆里的米饭油茶烫不烫手,然后端起木盆、带着鸡蛋烤酒到牛圈去,叫牛饱饱的享用。

这时候,主人往往要抱着牛头亲热爱抚一番,说:“牛呃,你是我家的财,你是我家的宝,一年到头,害你辛苦,你就好好的吃,好好的喝吧。愿你无灾无难,无怪无瘟跟我展劲干活,换来个五谷丰登,百般兴旺,待到来年,我再来好好招待你。”这时,牛好象懂人性,它伸伸舌头来舔人,眯眯眼睛向人笑。牛吃饱了,在一旁的娃崽就拉它出去吃嫩草,冲洗身上、梳理毛发。梳洗是很认真的,谁家的牛身上不干净,毛发不光亮,人们就鄙视他家,说他人懒。牛出去后,主人就清理牛圈,然后垫上干燥蓬松的稻草或茅草,让牛舒舒爽爽度过自己的节日。

过牛王节,不准放牛打架,更不准宰牛吃肉,也不准牛劳动。总之,牛王节这天,就是雷公下地,也难动它的半根毫毛。家主们在这一天要陪伴牛过生日,牛拉回圈后,他们在牛圈边转来转去,修修补补,生怕不周到,对不住自己痛爱的耕牛;有的就牵牛出外,游山吃鲜草,享受山水自然之乐。

族牛王节

一个“牛”字,它代表的是湘西人民脚踏实地的精神,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期待,一种力量,过“牛王节”,不仅仅是因为它那些美丽的传说,而是人们对其精神及品格的肯定与崇敬。

来源湘西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