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爲什麼湘西各大少數民族都過牛王節?

湘西少數民族的信仰

牛王節

牛王節

在人們心中,牛是勤勤懇懇、埋頭苦幹實幹家的化身,喫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它全身是寶,一生都在奉獻。在現代中國文學巨匠魯迅的詩裏,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名句!

湘西各地少數民族都有一個重要節日——牛王節,各地都建有牛王廟,過牛王節,舉辦牛王會,屆時要唱牛王戲,以示消災,求得牲畜興旺。廟因民族、地區而異。一般都選擇在四月初八這天過牛王節。

土家族

牛王節是土家族傳統節日之一,土家人在牛王節這天讓牛休耕,並餵給它精美的飼料。土家人感激牛爲人類豐收辛勤耕耘,併爲它立祠祭祀。 牛王節是土家族、苗族、侗族共同的節日。其節日活動以酬謝耕牛的祭祀活動爲主,兼有一些其他的文藝表演。

 關於牛王節的傳說較多,其中流傳較廣的說法是,相傳在一次戰鬥中,土家族士兵戰敗,退至一條大河邊,時值傾盆大雨,河水猛漲。在萬分危急之時,一條水牛從河對岸游過來,士兵們拖着牛尾巴轉移到河對岸,遂奉水牛爲神牛。由於這一天恰好是農曆四月初八,所以以後每年在這天都舉行牛王節,以感謝神牛的救命之恩。土家族傳說是每年四月初八這天,土司帶兵與敵交戰失敗且負了傷,被敵人追趕不止,正在無法可施時,又被一條大河擋住去路,眼看敵人就將追上前來,土王心急如焚,正在這時,忽然來了條大水牛,將土王馱過河去,免除了性命之憂。爲感謝牛的救命之恩,便把這天定爲“牛王節”。每到這天就殺豬宰羊打餈粑,接親友聚會慶祝,這天不用牛,給牛喂好喫的飼料,甚而發展到餵雞蛋和喂酒,還舉行文藝活動以示慶賀。

土家牛王節

苗族

苗族牛王節

傳說,神牛爲苗族先民帶來了谷種,酉水流域有一個天湖,那邊種有仙谷,能解飢餓,噴香可口,但天湖無邊,波濤洶湧,無人能渡,不少年輕漢子去盜仙谷,一去不回。天湖邊有一頭神牛,被苗族人的精神所感動,它偷潛渡湖,進入谷田亂滾,全身沾滿穀粒,正想渡回,被守谷的兵將發現,一陣亂箭,神鬥負傷游回,只在鼻尖雙耳沾滿幾十顆穀粒,送給苗族先民,苗族人播種後,喜獲豐收,但神牛因負傷過重,在農曆四月初八謝世。苗族人悲哀地砍下樹木,紮成祭臺,把神牛供上,在四周燒起熊熊的大火,敲起石塊、木棒,圍着神牛跳了七天七夜,苗族人含淚將其厚葬於大山。

從此後,每年的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要備上五穀、三牲、雞蛋、苞谷酒、香蠟紙燭等,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每年苗族人在四月初八這天,都要從各山寨挑選一雙雙牧童,將耕牛披紅戴花,在喜慶的鑼鼓聲中,給耕牛敬酒、喂谷,寓意五穀豐登。

侗族

侗族人民管四月八爲牛王節,侗語叫“脫生尼”,意爲“牛的生日”。這一天各家的婦女都在家裏爲牛煮白米飯,炒油茶,條件好的還要煮雞蛋供牛食用,以示在春耕大忙之前,人們對它的深情慰問和熱情獎賞。中午喫會散席後,人們到家裏,袖子一挽,手插木盆,試試盆裏的米飯油茶燙不燙手,然後端起木盆、帶着雞蛋烤酒到牛圈去,叫牛飽飽的享用。

這時候,主人往往要抱着牛頭親熱愛撫一番,說:“牛呃,你是我家的財,你是我家的寶,一年到頭,害你辛苦,你就好好的喫,好好的喝吧。願你無災無難,無怪無瘟跟我展勁幹活,換來個五穀豐登,百般興旺,待到來年,我再來好好招待你。”這時,牛好象懂人性,它伸伸舌頭來舔人,眯眯眼睛向人笑。牛喫飽了,在一旁的娃崽就拉它出去喫嫩草,沖洗身上、梳理毛髮。梳洗是很認真的,誰家的牛身上不乾淨,毛髮不光亮,人們就鄙視他家,說他人懶。牛出去後,主人就清理牛圈,然後墊上乾燥蓬鬆的稻草或茅草,讓牛舒舒爽爽度過自己的節日。

過牛王節,不準放牛打架,更不準宰牛喫肉,也不準牛勞動。總之,牛王節這天,就是雷公下地,也難動它的半根毫毛。家主們在這一天要陪伴牛過生日,牛拉回圈後,他們在牛圈邊轉來轉去,修修補補,生怕不周到,對不住自己痛愛的耕牛;有的就牽牛出外,遊山喫鮮草,享受山水自然之樂。

族牛王節

一個“牛”字,它代表的是湘西人民腳踏實地的精神,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是一種期待,一種力量,過“牛王節”,不僅僅是因爲它那些美麗的傳說,而是人們對其精神及品格的肯定與崇敬。

來源湘西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