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漫步三峽商圈,十二景浮雕流水潺潺,道路兩側百貨商場林立,步行街上人流如織,霓虹閃爍。“三峽廣場”四個金色大字在夜色中熠熠生輝,這個與重慶直轄同歲的商圈,引領了重慶商貿發展的新風向,見證了區域商貿經濟發展的輝煌,也承載了許多人獨特的時代記憶。

然而,“小巷深深,藏古今”,在改革開放之初,這裏,還只是一條石板小道,因兩個巷子並列而得名“雙巷子”。

歷史的選擇:

重慶第一個集貿批發市場誕生

1981年1月1日,在改革開放春風吹拂之下,重慶各行各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如今三峽商圈的核心區,雙巷子一側的人行道上,一個700餘平方米的水果批發市場靜靜誕生。這是重慶第一個集貿批發市場——雙巷子水果批發市場。它的誕生標誌着重慶人不再憑票喫水果,也催生了重慶第一批萬元戶。

今年58歲的謝慶華,是雙巷子水果批發市場成立的見證人。40年前,他就居住在雙巷子對面的三角碑。他回憶,“作爲家中老大,當年趁着學校放假,就到雙巷子去進廣柑,再擔到小龍坎去賣,補貼家用。”在他的印象裏,80年代初的雙巷子從晨曦就伴隨着轟隆隆的引擎聲,一整天都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每日批進批出的水果販操着川、渝、黔等各色方言,絡繹不絕。

而公開發表的1985年02期《天府新論》中,學者陳力《一個成功的貿易中心——對重慶市沙坪壩雙巷子水果批發貿易中心的調查》一文也印證了謝慶華的話。

文中寫道“這個市場吸引了冀、魯、甘、陝、滇、桂、川、黔等8省50個縣市的水果經營者進場交易,上市水果品種到1983年爲36種,包括國營水果店缺少的如菠蘿、荔枝、枇杷、葡萄。據對160戶個體戶、個體果販的調查,不少人每月淨利百元以上,其中經營得好的,已迅速致富了。”

雙巷子水果市場一隅

商圈的雛形:

四鞋商店、彎彎大樓、沙坪大酒店

80年代到90年代初,伴隨着興辦商業、搞活經濟的大潮,雙巷子周邊,國營商店、集體商店、個體商店開始逐漸增多。

“那時候還沒有三峽廣場地下商場、金鷹女人街,更沒有凱德廣場、王府井、新世紀,重百也沒有七樓高。”1970年出生的白雪萍,從出生到現在一直生活在雙巷子社區,她見證了三峽商圈的發展與足跡。

據她回憶,今天王府井百貨所在地,幾十年前還是一棟老建築,專賣文化用品,因建築呈圓弧形,被市民稱爲“彎彎大樓”。與彎彎大樓隔條馬路,斜對面就是新華書店,順着三角碑轉盤繼續往雙巷子方向走,就到了當年門庭若市的沙百司,再往前走就是80年代末修建的沙坪大酒店,與之相隔一條馬路的是沙坪壩電影院、文化館、燎原照相館……再往陳家灣方向,就是四鞋商店了。

“八十年代雙巷子周邊已經比較鬧熱了,一到春節,沙百司門庭若市、非常紅火,食品櫃檯、布匹櫃檯前,裏三層外三層全是人,買年貨的隊伍排成了一條長龍。我還要去郵局排隊,給在鐵路工作的父親寄香腸臘肉。而看電影、跳舞也成爲當時流行的娛樂方式,大人去文化館旁的歌舞廳跳舞,我們小孩就去文化館的溜冰場溜冰。”談起以往的日子,白雪萍依舊如數家珍,難掩激動。

80年代位於三角碑轉盤的新華書店

商圈的輝煌:

全市首個大型水體景觀商圈

1997年,全國人大批准重慶成爲直轄市。也是在這一年,三峽廣場開始興建了。

經過長達5年的精心打造,全市唯一一個有大型水體景觀的商圈建成。擁有地面廣場8萬平方米,地下商場2萬多平方米的核心步行區,囊括三峽景觀園、綠色藝術園、商業文化街、名人雕塑園四個部分,吸引了重慶百貨、新世紀百貨等一批國內、國際著名品牌紛紛進駐,搶佔商貿制高點,深圳發展銀行、興業銀行等10餘家金融機構也先後駐入。

2002年12月17日《中華建築報》刊發的《一座廣場的不同凡響》,報道了三峽廣場的商貿盛況,報道說“1999年,‘山姆大叔’家的肯德基落戶三峽廣場;2002年,法國家樂福宣稱‘必須進入三峽廣場’:不容置疑,三峽廣場正日益成爲重慶新的商貿中心。”

“廣場建成後,不僅成爲外地人到重慶旅遊的必到景點,更是重慶人購物聚會的主要地方。每間商鋪都擠滿了人,每天都像是節日。”談到當年商圈的繁榮景象,白雪萍心裏充滿了自豪,“當年還有水幕電影,我們家離得近,江北的親戚過來看,我們還幫忙佔位置。”

據記載,三峽廣場水幕電影,長38米,高18米,有一個網球場那麼大,是西部最大的水幕電影。“晚上八點,水幕電影開始放映。而大約7點左右,廣場前就聚滿了上萬觀衆,還有市民不斷從商場、快餐店內走出來湧向廣場,快到8點時,已有近3萬人聚在了廣場前。”2004年10月5日,《重慶經濟報》以《三峽廣場節日人頭攢動 水幕電影撩撥數萬人》爲題生動描述了當年萬人空巷的盛況。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如今,三峽商圈有金融機構12家,廣告、諮詢、中介、信息等現代服務業374家,臨街商鋪628家,註冊商戶3200戶。到2016年,商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到119.3億元,佔全區社零總額的40%以上。

老三峽廣場一角

美麗的蝶變:

向全國首個高鐵樞紐商圈競發

2015年1月14日,隨着站東路怡馨大廈的成功爆破,三峽商圈迎來發展蝶變的新契機。

近年來,城市商圈建設呈現出區域特色化、結構功能化、信息智能化等多元發展趨勢。三峽廣場商圈正在經歷發展瓶頸的“剝繭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和擴容、提質、上檔的‘蝶變期’。區商務局副局長徐瑋說,“如何定位商圈發展?打造什麼樣的商圈?已成爲了商圈的發展之題。”

“2015年,三峽廣場商圈啓動了擴容規劃工作。下一步,將藉助沙坪壩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TOD項目的建設,依託龍湖光年,達到重建商圈業態結構,優化消費體系,進而實現商圈的提檔升級。”徐瑋介紹。

今年初,沙坪壩站的開通,標誌着總投資超過80億元,龍湖打造的全國首個商圈高鐵TOD(以公共交通爲導向的物業開發)綜合體正式啓動,通過以綜合樞紐站、場爲中心,對上蓋及毗鄰地塊進行綜合開發,以物業及商務收益彌補建設成本及運營支出,實現客運站的多維互動與協調,打造包涵交通、商業、城際旅遊等功能爲一體的公共服務空間,引領城市發展。

2020年,預計項目落地之後,將會給三峽商圈,帶來60萬人次/日的人流增長,新增4萬個就業機會,增加社零總額50億,這也必將爲三峽商圈帶來新一輪的發展繁榮。

龍湖光年項目效果圖

主辦單位: 沙坪壩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

主編:蔣頻 編輯:李勁松

來源:沙坪壩報(記者 周鴻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