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横行的今天

品格教育被重新提上日程

最近一篇文章《疯狂的黄庄》疯传网络,很多家长和机构老师转发,有焦虑、有共鸣、有愤怒、有无奈……

这让人想起,9月智课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68%的家长感到教育焦虑,尤其是在孩子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

我们焦虑什么?

环顾四周,焦虑优质的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

立足国际,焦虑孩子是不是要去海外接受教育,什么时候走?

放眼未来,焦虑孩子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用人话说:

有些大学生什么都不会,毕业就失业。

虽然焦虑仍在,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要让孩子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只靠高分远远不够。报告指出,九成家长开始关注孩子软实力的培养。

去年九月,美国SSAT(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美国私立中学入学考试)正式宣布加入性格测试,孩子出国留学已不再单纯是成绩、分数上的考核,逻辑思维、创新思辨能力发展潜力、性格技能发展,都成为重要的考量依据。

这些改革和尝试,都在向我们发出信号——学习之外的品格培养,才是孩子决胜未来的关键。在人生这条跑道上,提前学习或许能赢在起跑线,但唯有健全人格,才能让孩子走得更长远!

光努力是不够的

我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人生?

在美国,教育的阶层分化极大。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意为“知识就是力量”)学校是美国教育平权运动的重要一拳。

政府针对少数族裔的“平权法案”和种种福利制度,并没有真正帮助穷人消除贫困,反而助长了他们享受并且追求社会福利的补给,他们唯一爱做的,就是要求更多的福利。

Mike Feinberg和Dave Levin创立KIPP,旨在帮助低收入社区的孩子考上大学并更好地生活。他们相信学习可以让社会底层摆脱贫困,让他们都拥有选择生活的能力,这也是教育公平的目的和意义。

于是,KIPP学校判断教学手段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有利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他们抽签入学,重视标准化考试,延长学生在校时间,高强度的家庭作业,周六和暑假“补课”,以“大学”为目标的精神鼓励。

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有效,学生在五年级入学时,其数学和英文水平比同龄人落后一到两个学年,到八年级时,他们的成绩100%超过平均水平。首届38名毕业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大部分获得了高中的全额奖学金,却仅有21%的人完成了大学学业,换句话说,只有8人拿到了大学文凭。KIPP学校的学生从大学辍学的消息络绎不绝……

KIPP学校的学生很努力,他们为了摆脱贫困,考上大学,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在学习上,可为什么没能坚持到毕业?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努力了18年,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品格左右孩子的一生

需要从小培养

在追踪KIPP毕业生的数据时,Levin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坚持到大学毕业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在KIPP成绩最优异的学生,但是,他们拥有一些特殊的“天赋”,比如乐观、坚韧、变通力等品格:

他们能迅速摆脱成绩不佳带来的打击,重振旗鼓,力争在下一次做得更好;他们能迅速脱离不愉快的离别或父母的争吵;他们会说服教授在课后给他们补习;他们能抵挡住和朋友一起出去看电影的诱惑,呆在家里复习功课。

成功绝不仅基于认知能力的开发,如识别字母、单词、计算和图形的能力,还有影响孩子长期发展的非认知能力,或常被称为性格的东西,即通过后天环境培养发展的“软技能”,我们更愿意称之为品格。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帮他们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品质,比如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才是走向成功、获得幸福的关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开创的正向心理学,提出了预示孩子未来成功的七大指标,分别是:Grit坚毅、Zest热忱、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乐观态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好奇心。

坚毅

什么是坚毅?

孩子会选择一个爱好,一直培养,即使失败、受挫后也会非常努力吗?

有些家长送孩子上学上课,早上连床都起不来,孩子的坚毅从何而来?

坚毅孩子的背后,是更坚毅的父母,在坚持。

Grit

自控力

什么是自控力?

孩子课上能集中注意力,抵抗干扰,不打断老师、同学说话,恪守己心,对人有礼吗?

孩子有样学样,家长在孩子做事时,不停插手打断,情绪上来,冲孩子发火打骂,孩子的自控从何而来?

自控孩子的背后,是更自控的父母,在示范。

Self Control

热忱

什么是热忱?

孩子课上能积极参与,对所学和新鲜事物保持着高度热情,兴致勃勃的样子,永远让人感觉能量满满吗?

家里父母意见不一,对孩子学和不学常起分歧,孩子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的,即便自己喜爱也不敢表达,孩子的热忱从何而来?

热忱的孩子的背后,是更热忱的父母,在热爱。

Zest

感恩

什么是感恩?

孩子能对得到的机会表示感谢,对帮助的人心存感激,并身体力行以回报吗?

家长视一切理所当然,孩子天然该听话,学校天然该管教,有了好事,我出钱我是大爷,结果不好,都是你们的锅,孩子的感恩从何而来?

感恩孩子的背后,是更感恩的父母,在力行。

Gratitude

乐观

什么是乐观?孩子会相信努力会让未来变得更好,自己即便现在不擅长,在未来也会有所进步吗?

家长视孩子如自己的延申,孩子做不好,骂他笨还觉得给自己丢脸,认为孩子无药可救,一点都不像自己,孩子的乐观从何而来?

乐观孩子的背后,是更乐观的父母,在相信。

Optimism

好奇

什么是好奇心?

孩子会渴望探索新事物,在学习的时候积极提问,对大千世界充满兴趣吗?

家长整天一副厌世嘴脸,对什么都兴趣缺缺,喜欢宅家勿动,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屡屡回绝,孩子的好奇从何而来?

好奇孩子的背后,是更好奇的父母,在陪伴。

Curiosity

社交智力

孩子能和小朋友冲突时,理解对方的意图,在意对方的感受,并智慧解决冲突,进入新环境能快速融入,如鱼得水吗?

家长没事怼天怼地,在群里“一石激起千层浪”,走哪都战火不断,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孩子的智慧从何而来?

智慧孩子的背后,是更智慧的父母,在身教。

Social Intelligence

孩子需要“安全感”

高压对孩子的大脑有损

父母每日朝夕相处,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当儿童进入幼儿园和学校后,作为每日陪伴他们的教师,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也有巨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学校中被提供较低教师情感支持的儿童,他们唾液中的皮质醇含量显示,这些孩子处在慢性的应激状态中,其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均比得到较高情感支持的儿童要高(Hatfield et. al., 2013)。

换句话说,和缺少父母情感支持一样,缺少教师情感支持的孩子,会导致焦虑和过高的警惕性行为,破坏孩子的选择性注意,也会削弱孩子调节压力的能力。

那么,相反的,如果孩子能和教师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彼此信任,能促进和提升儿童的注意能力和阅读技能(Commodari, 2013),提升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言语理解能力,他们在面临情绪压力或创伤事件时更具有弹性,也就是复原力。

归属感与挑战性共存

一起培养聪明、自信、博雅的孩子

我们不可能告诉孩子要更有自信、更有智慧、更有勇气,孩子就能自动生成这些品质。

孩子学习的方式是透过在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得到他们信任的老师持续的关注与支持,从而学习到这些经验的。

在学前采用亲子互动、小学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给孩子建立归属感,他们经验到的关系是有温度的,孩子感到自己是受到欢迎的,所以会知觉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

有趣的合作任务或亲子PK赛,也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前阶段,孩子还会经历“社会规范”的敏感期,对于他们来说,建立规则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课堂上,清晰的规则引导,和对于所有孩子奖惩的一致性,也会增强孩子对于不适感的耐受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培养社交智力。

设立具有足够挑战性的课业,让孩子在探索、试错中体验并积累“从失败到重新再尝试”的经验,帮助孩子达到心流的状态。

100%生活在舒适圈,等同于极其缓慢地进步,甚至没有进步。“开放”的课堂允许孩子失败,每个孩子自己配备一套学具,独立探索的时间,就是不停犯错不停调整的最佳时机。

有“安全感”的氛围,才能培养孩子接受挑战的勇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坚毅的品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