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橫行的今天

品格教育被重新提上日程

最近一篇文章《瘋狂的黃莊》瘋傳網絡,很多家長和機構老師轉發,有焦慮、有共鳴、有憤怒、有無奈……

這讓人想起,9月智課教育發佈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報告指出,68%的家長感到教育焦慮,尤其是在孩子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

我們焦慮什麼?

環顧四周,焦慮優質的教育資源極度不平衡;

立足國際,焦慮孩子是不是要去海外接受教育,什麼時候走?

放眼未來,焦慮孩子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用人話說:

有些大學生什麼都不會,畢業就失業。

雖然焦慮仍在,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要讓孩子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只靠高分遠遠不夠。報告指出,九成家長開始關注孩子軟實力的培養。

去年九月,美國SSAT(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美國私立中學入學考試)正式宣佈加入性格測試,孩子出國留學已不再單純是成績、分數上的考覈,邏輯思維、創新思辨能力發展潛力、性格技能發展,都成爲重要的考量依據。

這些改革和嘗試,都在向我們發出信號——學習之外的品格培養,纔是孩子決勝未來的關鍵。在人生這條跑道上,提前學習或許能贏在起跑線,但唯有健全人格,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長遠!

光努力是不夠的

我努力了,爲什麼還是過不好人生?

在美國,教育的階層分化極大。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意爲“知識就是力量”)學校是美國教育平權運動的重要一拳。

政府針對少數族裔的“平權法案”和種種福利制度,並沒有真正幫助窮人消除貧困,反而助長了他們享受並且追求社會福利的補給,他們唯一愛做的,就是要求更多的福利。

Mike Feinberg和Dave Levin創立KIPP,旨在幫助低收入社區的孩子考上大學並更好地生活。他們相信學習可以讓社會底層擺脫貧困,讓他們都擁有選擇生活的能力,這也是教育公平的目的和意義。

於是,KIPP學校判斷教學手段的標準只有一個:是否有利於貧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學。他們抽籤入學,重視標準化考試,延長學生在校時間,高強度的家庭作業,週六和暑假“補課”,以“大學”爲目標的精神鼓勵。

這樣的教學方式的確有效,學生在五年級入學時,其數學和英文水平比同齡人落後一到兩個學年,到八年級時,他們的成績100%超過平均水平。首屆38名畢業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從中學畢業,大部分獲得了高中的全額獎學金,卻僅有21%的人完成了大學學業,換句話說,只有8人拿到了大學文憑。KIPP學校的學生從大學輟學的消息絡繹不絕……

KIPP學校的學生很努力,他們爲了擺脫貧困,考上大學,付出了比同齡人更多的努力在學習上,可爲什麼沒能堅持到畢業?爲什麼很多大學生,努力了18年,卻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品格左右孩子的一生

需要從小培養

在追蹤KIPP畢業生的數據時,Levin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堅持到大學畢業的學生並不一定是在KIPP成績最優異的學生,但是,他們擁有一些特殊的“天賦”,比如樂觀、堅韌、變通力等品格:

他們能迅速擺脫成績不佳帶來的打擊,重振旗鼓,力爭在下一次做得更好;他們能迅速脫離不愉快的離別或父母的爭吵;他們會說服教授在課後給他們補習;他們能抵擋住和朋友一起出去看電影的誘惑,呆在家裏複習功課。

成功絕不僅基於認知能力的開發,如識別字母、單詞、計算和圖形的能力,還有影響孩子長期發展的非認知能力,或常被稱爲性格的東西,即通過後天環境培養髮展的“軟技能”,我們更願意稱之爲品格。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幫他們形成一系列有價值的品質,比如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纔是走向成功、獲得幸福的關鍵。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裏格曼開創的正向心理學,提出了預示孩子未來成功的七大指標,分別是:Grit堅毅、Zest熱忱、Self-control自制力、Optimism樂觀態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好奇心。

堅毅

什麼是堅毅?

孩子會選擇一個愛好,一直培養,即使失敗、受挫後也會非常努力嗎?

有些家長送孩子上學上課,早上連牀都起不來,孩子的堅毅從何而來?

堅毅孩子的背後,是更堅毅的父母,在堅持。

Grit

自控力

什麼是自控力?

孩子課上能集中注意力,抵抗干擾,不打斷老師、同學說話,恪守己心,對人有禮嗎?

孩子有樣學樣,家長在孩子做事時,不停插手打斷,情緒上來,衝孩子發火打罵,孩子的自控從何而來?

自控孩子的背後,是更自控的父母,在示範。

Self Control

熱忱

什麼是熱忱?

孩子課上能積極參與,對所學和新鮮事物保持着高度熱情,興致勃勃的樣子,永遠讓人感覺能量滿滿嗎?

家裏父母意見不一,對孩子學和不學常起分歧,孩子無所適從,不知該聽誰的,即便自己喜愛也不敢表達,孩子的熱忱從何而來?

熱忱的孩子的背後,是更熱忱的父母,在熱愛。

Zest

感恩

什麼是感恩?

孩子能對得到的機會表示感謝,對幫助的人心存感激,並身體力行以回報嗎?

家長視一切理所當然,孩子天然該聽話,學校天然該管教,有了好事,我出錢我是大爺,結果不好,都是你們的鍋,孩子的感恩從何而來?

感恩孩子的背後,是更感恩的父母,在力行。

Gratitude

樂觀

什麼是樂觀?孩子會相信努力會讓未來變得更好,自己即便現在不擅長,在未來也會有所進步嗎?

家長視孩子如自己的延申,孩子做不好,罵他笨還覺得給自己丟臉,認爲孩子無藥可救,一點都不像自己,孩子的樂觀從何而來?

樂觀孩子的背後,是更樂觀的父母,在相信。

Optimism

好奇

什麼是好奇心?

孩子會渴望探索新事物,在學習的時候積極提問,對大千世界充滿興趣嗎?

家長整天一副厭世嘴臉,對什麼都興趣缺缺,喜歡宅家勿動,對孩子的十萬個“爲什麼”屢屢回絕,孩子的好奇從何而來?

好奇孩子的背後,是更好奇的父母,在陪伴。

Curiosity

社交智力

孩子能和小朋友衝突時,理解對方的意圖,在意對方的感受,並智慧解決衝突,進入新環境能快速融入,如魚得水嗎?

家長沒事懟天懟地,在羣裏“一石激起千層浪”,走哪都戰火不斷,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孩子的智慧從何而來?

智慧孩子的背後,是更智慧的父母,在身教。

Social Intelligence

孩子需要“安全感”

高壓對孩子的大腦有損

父母每日朝夕相處,對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當兒童進入幼兒園和學校後,作爲每日陪伴他們的教師,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有巨大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學校中被提供較低教師情感支持的兒童,他們唾液中的皮質醇含量顯示,這些孩子處在慢性的應激狀態中,其HPA軸和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均比得到較高情感支持的兒童要高(Hatfield et. al., 2013)。

換句話說,和缺少父母情感支持一樣,缺少教師情感支持的孩子,會導致焦慮和過高的警惕性行爲,破壞孩子的選擇性注意,也會削弱孩子調節壓力的能力。

那麼,相反的,如果孩子能和教師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彼此信任,能促進和提升兒童的注意能力和閱讀技能(Commodari, 2013),提升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計算能力和言語理解能力,他們在面臨情緒壓力或創傷事件時更具有彈性,也就是復原力。

歸屬感與挑戰性共存

一起培養聰明、自信、博雅的孩子

我們不可能告訴孩子要更有自信、更有智慧、更有勇氣,孩子就能自動生成這些品質。

孩子學習的方式是透過在有“安全感“的環境裏,得到他們信任的老師持續的關注與支持,從而學習到這些經驗的。

在學前採用親子互動、小學採用分組教學的形式,給孩子建立歸屬感,他們經驗到的關係是有溫度的,孩子感到自己是受到歡迎的,所以會知覺自己是這個羣體的一員。

有趣的合作任務或親子PK賽,也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前階段,孩子還會經歷“社會規範”的敏感期,對於他們來說,建立規則比學習知識更爲重要。

課堂上,清晰的規則引導,和對於所有孩子獎懲的一致性,也會增強孩子對於不適感的耐受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環境,培養社交智力。

設立具有足夠挑戰性的課業,讓孩子在探索、試錯中體驗並積累“從失敗到重新再嘗試”的經驗,幫助孩子達到心流的狀態。

100%生活在舒適圈,等同於極其緩慢地進步,甚至沒有進步。“開放”的課堂允許孩子失敗,每個孩子自己配備一套學具,獨立探索的時間,就是不停犯錯不停調整的最佳時機。

有“安全感”的氛圍,才能培養孩子接受挑戰的勇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堅毅的品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