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一位粉絲交流,他和本君分享了一個“人生財富靠康波”的故事。

他和大學舍友都是2007年畢業的。二人均是北漂,家境也相近都算小康家庭。

但是一個決定讓二人瞬間拉開了至少十年的差距。

2012年,工作滿五年的二人終於獲得了買房資格,而這一年北京的房價又開始上漲了。

這位粉絲始終認爲房子不應該這麼貴,京城看了一圈兒沒有一處滿意的,就在猶猶豫豫中錯過了機會。

而他的大學舍友,因爲必須要買房結婚,只能勒緊褲腰帶,跟家裏湊了湊首付在常營買了套房。

當時他還笑話同學怎麼挑了這麼個地方,但接下來房價一路高歌的走勢讓他追悔莫及。

現如今,他的舍友已經還清了貸款,生活工作都很順心。而他直到16年纔買了房,每月要還兩萬的貸款,再加上最近工作不順利壓力非常大。

要說這位粉絲的同學比他優秀麼?也並沒有,只是他在關鍵的時間做了最關鍵的事情罷了。

“每個人的財富積累,一定不要以爲是你多有本事,而是來源於經濟週期運動給你的機會。”

這句話出自已故“週期天王”周金濤先生,他畢生致力於研究“康波週期”, 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成就,不僅要看天賦和努力,更要看人生的“大環境”。

什麼是康波週期?

康波週期是俄國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種經濟學週期理論。

它的核心觀點是:全世界的資源商品和金融市場會按照50-60年爲週期進行波動。

在同一個大週期內,又會陸續有一些小的週期性機會。這個過程中不斷循環往復着4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回升。

比如上世紀末下海創業的浪潮,二十世紀初互聯網的興起,以及房地產產業的發展,這些都是週期性機會。

而人在退休之前,約有30年參與經濟生活。

在這30年當中,康波給予的財富機會只有三次,如果能夠做出正確選擇抓住一次機會,你就至少能夠生活富足。

提高認知能力

如果將不同的選擇比做從同一個原點出發的幾條射線,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差別不大,但越到後面差距就越大。

到最後我們會發現:人與人之間微小的差距是由努力程度不同導致的,而巨大的差距卻是由選擇的不同決定的。

查理·芒格說:我每天早上醒來,都會試着讓今天的我比昨天更聰明一點。

想要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就必須與時俱進提高認知能力,否則終會被未來淘汰。

人的認知能力總體來說就是在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變化中把握趨勢的能力。

認知能力強的人看得更遠,思考問題更加深入。

如果你仔細研究下世界歷史上那些偉大人物的傳記,就會發現他們在做決策、想問題的時候總是和常人不一樣,本質上就是認知能力的差別。

比爾蓋茨、馬雲之所以稱爲首富,靠的不是編程技術和管理能力,而是考慮問題比別人遠了那麼十幾年,看到了未來的趨勢,抓住了康波週期。

而認知能力的提高需要長期的積累,不斷地學習、閱讀、嘗試新事物、開拓眼界都有助於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

現金爲王

如果把投資當做一場人生的戰役,認知能力可以爲你做出正確的戰略選擇,那麼具體來說還需要上戰場的士兵來執行你的策略,而這就是你口袋裏的現金。

每次康波週期的機會其實本質就是在虛假繁榮、資產泡沫破滅的時候,用手裏的現金去購買那些遠遠低於真實價值或者具有發展潛力的資產。

在這個週而復始的過程中,價值其實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以貨幣計價的價格。

“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股神巴菲特的成功之處也是在週期低谷用大量現金購買了遠低於正常經濟週期的資產,直到繁榮週期的頂峯賣出等待下一次機會的來臨。

這一點,李嘉誠也有過相同的闡述:對於負債如履薄冰,永遠要有一個可以持續產生現金流的生意。

所以別再爲現在的艱難沮喪,踏實下來努力工作,儘可能多的積攢本金,爲下一次康波週期的機會做好準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