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的壓力測試圖

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張圖片刷屏,圖中有一個球放置在凹凸有致的網狀結構中,凝視該圖,你會感覺球體會出現滾動嗎?配文稱“球轉得越快,就說明你越焦慮”。測試之下,許多人發現自己“特別焦慮”。其實之前也常常遇到此類測試,圖形轉動,真的能測出壓力大小嗎?對此,記者求證了相關專家。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張楠

問題1

圖片會動,到底是不是壓力太大?

答:“轉動”其實是眼睛跟我們開的玩笑

網上流傳的這幅靜物圖,還附有說明:“如果它不動,或者只是稍微動一下,你是健康的,睡得很好;如果它移動得很慢,你就會有一點壓力或疲憊;如果它不停地移動,你會感到壓力過大,可能會出現精神問題。”

記者也測試了一番,確實感覺到整個圖形隨着小球緩緩轉動。壓力是現代人面臨的普遍問題,許多網友表示同感,最近確實沒太睡好,由於工作忙或者帶孩子。“完了,轉得好快,我是不是要休息一下了?”剛測試完頓時覺得更加焦慮了。

但在專家看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江蘇省人民醫院眼科主任袁志蘭告訴記者,這個視覺上的“轉動”其實是眼睛跟我們開的玩笑,是一種“視錯覺”。這個錯覺作品之所以會“轉動”,擁有模糊邊界的條紋是關鍵的因素。可能的解釋是模糊邊界使大腦無法獲得一個明確的定位,因此會出現在不同界線之間搖擺而產生知覺上的“晃動”感。如果換成是明確邊界的條紋,這種晃動感就不存在了。另外,這種錯覺只存在於某些特定的色彩組合,如果只有黑白兩色,“轉動”的感覺也就不存在。

但問題來了,爲什麼有人覺得圖片在轉動,但是有人覺得不明顯?爲什麼有人覺得轉動速度很快,而有人覺得轉動速度不快呢?研究界認爲,這其實是早就被發現的一種現象:人與人之間的視覺系統存在個體差異。我們視覺系統的神經元本身的個體差異,會導致我們對於對比度的敏感程度。我們的動作感應的敏感程度不同,從而綜合影響動態的體驗。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主治醫師張欽在接受央視財經《職場健康課》採訪時則表示,看靜物會動的真相,實際是利用周邊漂移錯覺原理,和壓力無關。眨眼或者視線容易轉動會增加錯覺,但不代表壓力就大。所以說,看靜物畫圖像會動的真相是眼睛的錯覺,和壓力無關。

問題2

這些會動的圖,到底跟心理學沾邊嗎?

答:可用於催眠。用圖片測試壓力,需要配合問卷,進行對比

這些圖片爲什麼經常會被拿來測試壓力呢?這到底和心理學沾邊嗎?解放軍第八十九醫院心理科主任圖南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在臨牀上曾經使用過類似的圖來給患者催眠。讓患者盯着類似的圖來看,因爲人如果長時間地注視一個物體,當這個物體不發生特別明顯的變化,或者緩慢地變化時,會引起視覺疲勞,這個時候就是比較容易把他導入到催眠狀態的瞬間。所以說這些圖片可以在心理學上作爲催眠的輔助工具。

江蘇省人民醫院心理科醫生王昊飛告訴記者,圖片相關的心理測試,在心理學上確實是有的。這種測試叫做投射性測驗,是將個性特徵的某些方面與所反應的圖示做某種程度的類比,從而分析心理的某些特徵。投射性測驗並不是什麼都可以測,像網上帖子那樣,從壓力到心理問題再到性向無所不包,這是不可能的。一般來講,投射性心理測試只能測個性特徵,並且不是一張圖就可以得出結果。諮詢師要和被測者充分溝通,結合被測試者的身份、背景、經歷,才能夠得出結論。

但是和壓力有沒有直接的關係,是需要實驗數據支持的。需要讓受訪者一邊做壓力問卷,一邊看圖,再根據問卷結果進行比對,如果沒有數據支持,單憑一幅畫,是不能夠說明問題的。而且研究表明,不能察覺周邊漂移錯覺的情況在人羣中的比例只有約5%。因此,看到圖像在動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並不意味着你的心理壓力有多大或心靈有多脆弱。

問題3

爲什麼此類測試會盛行呢?

答:盲目減壓,病急亂投醫,小心被營銷內容欺騙

王昊飛醫生還提醒網友,網絡上流傳的心理測試圖片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缺乏標準,並不是能反映問題的測驗,僅僅是當娛樂就可以了。

南京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告訴記者,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社會,大家節奏都快,壓力都大,而社會支持系統不完善,又缺少心理救濟的渠道,再加上對精神醫學或心理學缺乏瞭解,恥於看心理醫生,所以就只好病急亂投醫。社會有需求,而滿足需求的能力很匱乏,就是此類“測試”盛行的真正的原因。此次測壓力的,就是一個典型的營銷內容,其實就是希望你分享轉發關注。

張純表示,心理學有一種效應叫做“柯爾效應”,說的就是自我暗示的“安慰劑效應”。當你內心有需求,現實中就有滿足這種需求的渴望,於是就會對此類測試感興趣。問題是,由於此類測試缺乏科學嚴謹的邏輯,幾乎所有的人經過“測試”都會中招。接下來就會在“柯爾效應”下強化自我的認知,自己就把自己“忽悠”成精神病了。沒有壓力就沒有世界,其實只有當壓力超出了自身可以承受的閾限的時候,才需要減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