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職兒女”話題受到輿論關注。

“全職兒女”,一種新型的脫產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輕人脫產寄居父母生活,並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同時保持學習,嘗試找到職業目標……豆瓣小組“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的小組介紹中這樣寫道。

據紅星新聞報道,該小組已經匯聚了3291名“打工人”。在這裏,“打工人”打工的對象是他們的父母或者祖輩,“陪伴”和“做家務”則是其勞動內容。在一些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的“全職兒女”出現並展現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工作感悟。

對於“全職兒女”,有人認爲是“新型啃老”,選擇逃避職場的壓力;有人認爲這也是一種工作、生活方式,選擇做“全職兒女”沒什麼不好;還有人認爲,這不過是一種“過渡狀態”,一邊做“全職兒女”,一邊準備考研或者找下一份工作……

其實,“全職兒女”屬於個體結合自身家庭情況與現實生活狀態,作出的個性化選擇。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強加到選擇“全職兒女”的人身上,而應該理解並尊重他們的選擇。

“全職兒女”和“啃老”是不同的,“啃老”是年輕人呆在家裏,什麼也不幹,就靠父母養活自己。“啃老一族”是完全消極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是需要批評並促進他們轉變生活態度的。

“全職兒女”,則是把照顧父母,做家務作爲自己的“職業”。就好比一些“全職太太”,辭職在家,教育孩子,照顧家庭,雖然沒有“正式工作”,但也是在爲家庭作出貢獻,並省去僱傭保姆的費用。

當然,與一些人質疑做“全職太太”的女性不獨立一樣,“全職兒女”也面臨不少爭議,其中,最大的爭議是這樣做沒出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難道就是做‘全職兒女’照顧自己?”

但是,選擇做“全職兒女”者,對於這些問題的考慮,可能比旁觀者更深一些。

每個家庭、每個個體的情況是不同的。如有的家庭要聘用保姆,而孩子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於是乾脆迴歸家庭替代保姆工作,不失爲一種現實選擇。

還有30多歲的職場人士,有了一定的經濟積累,自己想休整一段時間,而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因此辭職陪伴父母。在這段時間裏,他們做的也是“全職兒女”,但對家庭、對自己來說,可能都是一種不錯的狀態。

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選擇做“全職兒女”,則可以理解爲是“間隔年”,即在他們放下學業與工作的一段時間中,進行的一種人生體驗。

在這段時間裏,這些“全職兒女”們有更多時間陪伴父母,也可以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爲未來發展做好準備。對此,不論是個體還是社會,都需理性看待,不宜簡單認爲這就是消極對待職場競爭與社會壓力。

在社會對家政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一些大學生畢業後也會進入家政服務業。從家政服務角度看,“全職兒女”與普通家政服務的不同之處在於,“僱主”是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而已,這自然無需大驚小怪了。

是否適合做“全職兒女”因人而異,也是個人的自由選擇。社會輿論不必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全職兒女”,“全職兒女”們也不必自嘲是靠父母、靠家庭的“廢物”。

而且,可以想見的是,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今後可能會有更多年輕人在權衡自己的工作、生活與家庭的需要之後,選擇做“全職兒女”。

這也是當代年輕人工作與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一種體現,無需用所謂的主流成才觀對此抱以偏見,更不能歧視。

撰稿 / 蔣理(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