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

【江苏: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检察院】    

高岩岩    

“刘主任,我和爱人已经买好去度蜜月的机票了,我和他商量一下,看看能否改期。”婚礼的第二天早上,张莺接到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检察院政治处通知,由于在全市检察机关PPT制作技能竞赛中成绩突出,她被推荐代表徐州市检察院参加省检察院的竞赛,需要封闭训练。

张莺退了机票,匆忙赶到单位,直接冲进检察技术办公室,“师傅,你去省院参加竞赛么?”张莺所谓的师傅是检察技术负责人张冉。一个在刑事检一部做业务,一个是检察综合业务部检察技术负责人,二人年龄相差也不大,怎么拜起了师傅呢?

原来2017年1月,泉山区检察院开设“泉检学堂”,鼓励干警“有才你就上讲台”,开展“检察干警教检察干警”活动,由本院各部门骨干担任老师,讲授的内容涵盖业务理论、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实践体会等多方面内容。因为用PPT汇报案件是大趋势,检察技术负责人张冉首当其冲,讲了第一课《PPT的设计思维与制作技巧》。张莺作为检察官助理,认真记下每一个知识点,经过对比知道自己PPT制作就是“菜鸟”水平。还没等下课,张莺就拜起了师傅。

一次,院里有一件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要向省院汇报,需要制作PPT,张莺在办公室加班,当引用一个讯问音频的时候,总是插入不成功,张莺拨通了张冉的电话。正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张冉,立即赶到单位,查看文件后,张冉发现是文件格式的问题,转换格式后,便解决了。看到张莺疲惫的样子,张冉决定留下来陪张莺一起加班,很快完成了任务。就这样,每当张莺制作PPT遇到技术问题时,就向师傅张冉请教,而张冉总是不厌其烦,耐心指导,二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

张莺准备前往省院参加比赛前,“切记,页面一定要简单再简单,色彩使用同一色系……”张冉还在不停地交代着。

从庭审答辩技巧到公文写作,从检委会案件汇报要诀到图片处理方法……“泉检学堂”已举办了11期,院里出现了更多像张冉和张莺这样的师徒,向身边人学习,做身边人的老师已蔚然成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泉检学堂”这种技能共享的培训模式,让每一名年轻干警都成为分享者、获益者。

“武状元”

【江苏: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检察院】    

季红    

“不错嘛,小身材也有大力量,800米项目全国第一,厉害!”全国司法警察警务技能大赛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检察院法警队队长吕廷禄对该院干警黄茜祝贺道。看上去娇小玲珑的黄茜,可是先后在国家、省市级竞赛中获得10余项荣誉的高手,那么,“武状元”究竟是怎样练成的呢?

这还要从2014年说起,亭湖区检察院开辟了“思想·信息汇”融空间,通过开展法学沙龙、技能展示、谈心谈话等活动,促进干警信息交流、思想碰撞。在一次警务沙龙活动中,吕廷禄队长现场为大家打了一套刚劲有力的“擒敌拳”,赢得了同事们的阵阵喝彩。“有一天我也能像队长这样厉害就好了”,刚入职的黄茜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有一回有人偶然从楼上办公室看到她一动不动地在操场上笔挺地站着,好奇地问:“黄茜,你在干啥呢?”“吕队长在教我练单兵队列呢,这不是院里要举办‘五项竞赛’了嘛,其他队员都使出了洪荒之力,我也不能拖大家后腿!”黄茜笑着说。从此,瞅着空当,大家总能看到她和师傅在单位楼下的训练场地你来我往地过招,“继续、速度提上来”“集中注意力,注意拳法……”就这样,黄茜的警务技能在师傅的指导下突飞猛进,法警队也顺利在全院技能竞赛中拔得头筹。

2017年,黄茜作为全市唯一一名女法警被选拔参加江苏省司法警察警务技能大赛。集训期间,训练强度比平时大得多,每天的体能及擒拿格斗训练后腰疼腿疼是家常便饭。正好又遇到自己不是特别擅长的警用装备使用训练,身体和心理压力一度使得她很沮丧,这时她第一个想到了向师傅“求救”。吕队长赶到集训点后,对她进行了使用频率最高的手铐、警棍训练,不厌其烦地为她讲解使用方法。黄茜重燃了斗志,全身心投入训练。终于,比赛中她获得了全省警务技能擂台赛“十佳标兵”的好成绩。

从沙龙活动到师徒结对,从竞赛比拼到“一人一方案”,亭湖区检察院构建了专业、多元、完善的青年干警培养机制,黄茜和她的小伙伴们在这条绿色通道上不断前行,快速成长,圆梦检察理想。

咖啡

【江苏: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检察院】    

王辉    

老王是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的一位退休干部,最近,每次踏进单位大门,他总感觉这里有了些不同:踱过修葺一新的图书室,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徜徉在法律书籍中流连忘返;路过弥漫着咖啡浓香的讨论室,总会被青年干警热火朝天的辩论声所吸引;拿出手机一刷朋友圈,只见公诉干警小于的状态是“咖啡配案件,wuli大滨检就是这么洋气!”老王忍不住浅浅一笑,也把刚才“偷拍”的场景晒到了朋友圈里:“活力滨检,实力滨检,魅力滨检!”

老王晒进朋友圈的其实都是滨湖区检察院暖心小角落滋养检察“新势力”的小小缩影。近年来,随着“85 后”“95 后”青年干警的逐步增多,单位特地改造出配咖啡机的案件讨论室、藏书上万册的图书室、运动器材一应俱全的健身房等设施,并挑选出一批有一定工作阅历、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小师傅”,引导青年干警们围绕这些场所凝聚成一个个检察亚文化团体,潜移默化地组织他们探讨疑难案件,钻研检察业务。“今晚一起健个身再加班啊!”成了滨检青年干警下班后最时尚的邀约。

爱发朋友圈的小于就是这样一位检察新新人类。刚来单位工作时,办案压力和复杂的新型案件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来。每到此时,她的“80后”小师傅郭晓杰总是把她带到讨论室里,熟练地为她泡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在放松的环境里讲解办案技巧,分析讨论案情。在滨检“咖啡配案件”讨论室文化的熏陶下,工作不到3年的她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并在今年的全市公诉人辩论赛中荣获优秀辩手、团体二等奖。

高峰则是从部队转业来滨检的一名青年技术军官,大学学习伪装工程的他完全是检察业务的门外汉。不过,他爱读书、好钻研,发现单位有一个藏书丰富、环境舒适的图书室后,欣喜若狂。从此,不管是午休还是假日,大家总能在图书室看到高峰的身影。渐渐地,他终于和一群喜欢泡图书室的青年干警们一起化茧成蝶,在“全省职务犯罪预防业务竞赛”中荣获了标兵称号。

在滨检,正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干警被“咖啡配案件”的讨论室文化激发出工作热情,在图书室里得到润泽与升华。“为青年检察官插上人文情怀的翅膀,让他们领略到法律之美和世界之大。一杯咖啡,一本好书,也能打造出一股强大的检察‘新势力’。”该院检察长陈利群说。

法学社

【江苏:海安市人民检察院】    

郭永胜 刘合臻    

“我觉得这次专家意见肯定和我们一样,看小王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哈哈!”申办讲座的提议得到了院领导支持,江苏省海安市检察院“85后”青年检察官小马一脸兴奋,一溜烟儿地通知她的“小伙伴们”去了。

这事儿得从前一天海安市检察院“海睿法学社”组织的讨论说起。针对该院司法办案中遇到的“软暴力的类型及其法律责任”这一问题,小马和她的“小伙伴”与干警小王等人意见相左,双方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决定向院里申请,邀请专家学者来院就这一议题作专题讲座。

2012年,海安市检察院在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结合队伍建设和干警需求,组建了“海睿法学社”。几年下来,通过组织案例研讨会、集体读书会、辩论会、邀请专家来院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迸发出很多精彩火花。2017年,该院检察官助理马静协助员额检察官办理的曾某、王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入选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批指导性案例。“说起来,还真是多亏了法学社的‘小伙伴’!”据马静介绍,就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锁定智能手机导致不能使用”的行为,法学社多次组织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最终认定其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对此案的精准定性和深入的释法说理,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最近,“海睿法学社”针对PPT在工作中频繁使用的现实需求,精心组织了PPT制作培训活动,利用业余时间聘请院校专业教师来进行授课辅导,不少青年干警成了“PPT达人”。“学习制作PPT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案情进行梳理剖析和认识深化的过程。有了PPT的神助,自己在汇报案件时思路更加清晰,底气也更足了”,检察官助理崔淳深有感触。

“海睿法学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干警参与,就连检察长夏琪斌空闲时也经常不请自来。“一方面是感受一下他们的蓬勃朝气,另一方面也是趁机潜伏到他们内部。”夏琪斌笑称,通过法学社活动,他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为开展青年干警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依据。“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掌上学习平台、轮岗培养……“海睿法学社”衍生出一系列青年干警培养项目,不仅被评为江苏省检察机关“优秀法学社”,法学社成员中还先后涌现出了全省公诉论辩赛最佳风采奖得主、全省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办案能手等先进个人。

跟班

【江苏: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检察院】    

周慧婷    

从检察院到法院、从监督者到裁判者,这样的角色转换,对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检察院民事行政和控告申诉检察部的吉亚辉来说,仿佛为他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让他在民行监督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今年以来,苏州市姑苏区检察院将“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一项全年重点工作任务。从各条线挑选出20名业务优良、勤奋踏实的年轻干警,每人配备院内外导师。有的像吉亚辉,被安排到法院,跟着十佳法官、民五庭副庭长陈瑾“跟班学习”;有的到市检察院,跟着全国十佳公诉人、模范检察官王勇“拜师学艺”。在这些精英们“手把手、一带一”教导下,力争培养出能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精英人才。

今年4月,有着6年民行检察办案经验的吉亚辉来到区法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跟班学习。初入法院,不论是工作节奏、工作状态还是办案思维方式,都让他感到十分的不适应。与民行监督精打细磨不同,法官讲究的是快、准、稳,每天除了开庭、会见当事人外,撰写文书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民行监督是事后监督,以书面审查为主,是对既有的裁判活动进行评判,而法院裁判则需要从头开始,通过公开开庭审理,把碎片化的事实、证据串联起来,作出合理判断,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站在比当事人更全面、更高的角度看待案件”,吉亚辉把导师陈瑾的话记在心里。短短100多个工作日中,他办理了147件民事案件,类型涉及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健康权纠纷等……“量”的积累,催生着小吉监督能力“质”的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吉亚辉的迅速成长得到了导师的肯定,对此他很感慨,“穿上法袍,像法官一样思考,让我从头至尾更清楚地还原整个案件的真相。而不是被已有的事实、证据、裁判牵着鼻子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对我以后做民行监督来说也是一种新思路。”

大半年的学习可以说收获满满。最近,吉亚辉回到姑苏区检察院与全院干警分享学习成果,结合亲身经历和体会,详细介绍了法官们如何合理规划提升办案效率、强化案后思考、提升社会效果等值得借鉴的专业化建设路径,并就审判监督中的热点问题与大家探讨。

这样的分享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每月一次,有的面向全院,有的面向全体培养对象和导师,内容各有侧重,目的在于发挥培养成果的辐射作用,给人以启迪和共鸣,一人受益、全院受益。

“人才培养绝对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博采众长。”这就是姑苏区检察院锻造新时代检察队伍的新理念。在高精尖人才的手把手培养下,年轻干警们渐渐崭露头角。今年,1名干警入选全省检察机关领军人才。

“孵化器”

【江苏:盱眙县人民检察院】    

汪远    

100余平方米开放式空间、近万本藏书、全程自助式水吧,你可以在某一天的午后在这里享受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也可以约上三五同事就共同关心关注的话题来一场惬意舒心的交流,如果你觉得这些都不过瘾,那么每月一次齐聚全院各部门、各科室青年才俊的“青藤会谈”,则是该空间的压轴大戏,这就是江苏省盱眙县检察院培养塑造专业化人才的“青藤孵化器”。

从初出校门便进院门的“小白”,到成为全市控申业务竞赛二等奖获得者,青年干警朱文娟是该“孵化器”的受益者之一。“对来访人的诉求和咨询难以准确辨别和答复,连最基础的接访笔录都做不好,面对情绪激动的来访人更是手足无措。”朱文娟在第一次参加“青藤会谈”时的交流会上说道。

去年9月,通过走访朱文娟身边同事、与其谈心谈话,“青藤孵化器”的青年检察官们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份“定制化”培养方案。“她父亲生前欠下的债,为什么要让尚在读书的女儿偿还?”在“青藤会谈”现场,一场因女儿被列入法院“老赖”黑名单进行上访的现场模拟正在进行,接访近20年的干警客串上访者、资深律师应邀进行专业知识解答、多名青年干警协助进行细节指导。“这一次的现场模拟,真正地开了眼界,涨了见识,学到了真本领。”朱文娟说道。

2017年10月,出于行政公益诉讼的需要,该院购置了首台无人机。通过“孵化器”的岗位匹配信息系统,自小就对航空模型、电子产品感兴趣的丁铁城迅速进入了该平台视野。从协助其购置无人机操作书籍,下载相关教学视频到邀请无人机领域相关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辅导,时隔三个月后在众人的惊叹声中丁铁城完成了第一次借助无人机对一起养猪场严重污染当地生态环境案的调查取证。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青藤孵化器”平台成立了无人机兴趣小组,无论是在矿山资源盗采区、水源地污染区还是在林区林木滥伐区,只要有无人机巡查的地方,总能够见到小组成员们忙碌的身影。今年10月,该小组的7名干警、历时两个月、手绘近百份草图,依托“青藤孵化器”,绘制出全县首份检察“生态地图”,获得了县人大调研组的认可与肯定。

从初期由5名青年干警自发成立的青年学习社,到如今拓展成为全院青年干警开展读书活动、分享司法办案心得、成立兴趣小组的综合性平台。该院以建设“青藤孵化器”为契机,培养出一支富有创造力的“青年检察官先锋队”。自“青藤孵化器”运行以来,3个集体12名青年干警受到县级以上表彰,培养了22名检察复合型干警。

来源丨检察日报

文稿统筹:卢志坚、管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