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極科考在南極環境監測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編者將把《南極站長紀事》中與南極環境監測工作相關的故事摘編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2017年4月11日,南極中山站又是多雲天氣,但風力很小,幾乎感覺不到有風吹動。

下午,我們一行6人前往站區西面的內拉灣海冰上,協助兼做海冰觀測的氣象員丁卓銘在海冰上安裝觀測儀器。

坡高路陡

我們抬着儀器設備翻越站區的紫金山,來到西南高地旁的興安嶺,準備從這裏下到內拉灣海冰上,可沒想到這裏坡度很陡,我們只能非常小心地一步一步往下挪。

坡度太陡的地方只能坐在雪地上順坡滑下來,好不容易纔走到內拉灣平整的海冰上。

我們在海冰上沿着GPS設定的導向路線行進,大約走到內拉灣中間的海冰上,到達GPS設定的位置。

確認位置後,我們開始準備安裝海冰觀測儀器。要想把儀器探頭放到海冰下的海水中,我們首先得把海冰打穿。

用手工打鑽器在堅硬的海冰上作業,非常喫力。

在隊員們奮力鑽冰的同時,我看到不遠處的海冰上有一堆凸起的冰雪。走近一看,在凸起冰雪中間有一個直徑約十公分的冰洞。於是我喊丁卓銘過來看看能不能利用這個冰洞來安裝觀測設備,省得我們再費力鑽冰了。

原來只是插曲

當丁卓銘剛來到跟前,我們看到冰洞中突然探出一隻海豹的頭部,鼻孔正在呼呼喘氣,原來這個冰洞是海豹打穿用來呼吸換氣的!

海豹不愧是打冰洞專家,它們用牙齒一點點啃冰,竟能把海冰啃出一個洞。它們每天把冰洞處新結成的海冰從水下頂破,保持這個冰洞一直敞開,以確保它們可以時常游到此處呼吸換氣。

我們要保障海冰觀測儀器的安全運轉,也要尊重海豹的生存習性,所以海豹使用的冰洞我們就不能利用,只能在原選定的位置繼續鑽冰打洞。

繼續執行原定計劃

隊員們輪流搖動鑽頭,艱難地把海冰打穿後,測量了一下才知道此處海冰厚度有四十多公分。

冰洞打穿後,隊員們協助丁卓銘安裝海冰觀測儀器。這臺儀器能連續記錄海冰的厚度和海水溫度,一天自動工作四次。安裝好後,整個冬天它將一直在這裏“觀測”,丁卓銘將不定時過來查看,檢查儀器是否正常工作。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隊員們終於將一臺海冰觀測儀器安裝好。還有兩臺海冰觀測儀器也需要安裝,但因現在內拉灣外海冰還不夠結實,只能等過一段時間海冰厚實後再去安裝。

雖然這一天沒有風,但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海冰上站兩個小時還是感覺有些寒冷。安裝結束後,我們開始返回中山站。

因興安嶺坡度很陡,來時我們小心翼翼才安全下來,若按原路回去,往上爬興安嶺會更累,於是我們就在內拉灣的海冰上往外走,準備繞過西南高地,然後在站區西嶺附近登岸返回站區。

夕陽餘暉伴返程

我們走在內拉灣的海冰上,落日的餘暉穿過厚厚的雲層,陽光明亮耀眼。

夕照和晚霞映射在雪白的海冰上,景色非常優美。

隊員們不時拿出相機、手機拍照留念。

在夕陽餘暉的陪伴下,經過近一小時的步行,我們順利回到站區。

本文主要根據作者的《南極站長紀事》第62期文章,和他在執行我國第33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發佈在微信朋友圈的圖文內容編輯整理。除註明外,本專題文章照片均由作者於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攝製。

—END—

信息來

源:中國圖片社 ;南京哥 趙勇

大家都在看

珊瑚礁究竟有多重要?| 官方授權獨家首發《珊瑚礁科學概論》

海洋基礎科學問題研究主要聚焦在?海洋科學的研究對象、知識體系、二級學科有哪些?| 《10000個科學難題(海洋卷)》全網獨家首發

《海洋環境分析監測技術》海洋環境監測的類型及其發展趨勢

白令海道開啓和和北冰洋的演變 (附註:北冰洋大洋鑽探 )| 汪品先院士:爲地球系統科學正本清源

海洋知圈

知曉海洋 | 探知海洋宣傳海洋 | 服務海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