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他的詩多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爲主要題材,詩風清淡自然,尤以五言古詩見長,一首《春曉》讓孟浩然家喻戶曉。孟浩然的詩在中國詩歌意義上,它突破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的活力。

孟浩然

而提及山水田園派詩人,就不得不提另一個名字,王維。王維同樣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甚至盛唐時期形成了他和孟浩然爲代表的詩歌流派:“王孟詩派”。因此,孟浩然和王維的相遇似乎成了必然,在孟浩然三十九歲那年,落第之時,兩人成爲忘年之交,王維更是爲孟浩然畫像。

王維繪畫作品欣賞

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是孟浩然落第後,且苦於沒人引薦,滿懷失意之情寫下的一首詩。而這首詩正是孟浩然寫給他的知音王維的,詩題就叫《留別王維》。全詩語言淺顯,卻蘊含真摯動人的感情,尤其是其中描寫知音那句,可以說是寫到了所有人的心坎裏。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詩的前兩句,主要描寫了孟浩然落第後的情形: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對於一個落第士子來說,在這種情形下,長安再繁華,再好,也和詩人無關。因此孟浩然便萌生了回到故鄉的想法。

接下來兩句,則抒寫了孟浩然對友人王維的惜別之情。“欲尋芳草去”,說明孟浩然不是第一次考慮歸隱。“惜與故人違”,則表達了詩人同王維之情的深情厚誼。一個“欲”字,一個“惜”字,更是將孟浩然內心的矛盾和鬥爭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兩句是整首詩的重點,也是孟浩然表露自己歸隱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詩人已經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而能夠理解自己,賞識自己的人,也只有王維。一個“稀”字,道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知音難遇。

知音難遇,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當代,都是能夠極易引起共鳴,打動人心的。詩人因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感情上敗給現實的內心矛盾,讓詩人真實體驗到了“知音世所稀”這一殘酷的現實,並自知功名無望,於是順理成章的有了最後兩句:“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綜觀孟浩然的這首詩,可以說語言極爲平淡,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極其自然的,把自己落第後的心境,體現的深入人心。一句“知音世所稀”,更是寫到了心坎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