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央首次召開的會議,四任主席齊坐檯上

撰文 |  董鑫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70年前的9月21日,新中國成立前夕,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

70年後的9月20日,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週年大會在北京召開。

會議規格如此之高的中央政協工作會議,還是人民政協成立70年來中央首次召開。

除了正在外出訪問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慄戰書,政治局常委悉數到齊。

第九屆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和第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也都在主席臺就座。

四任全國政協主席同臺,這樣的場景可並不多見。

加強黨對人民政協工作領導

如此高規格的會議講了什麼?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來畫一下重點。

習近平在講話中對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提出了八個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加強黨對人民政協工作的領導;

二是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定位;

三是發揮好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

四是堅持和完善我國新型政黨制度;

五是廣泛凝聚人心和力量;

六是聚焦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履職盡責;

七是堅持人民政協爲人民;

八是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履職能力建設。

對於前兩個要求,去年,全國政協有兩個“第一次”都與此有關。

第一個“第一次”是2018年6月22日至23日,全國政協系統黨的建設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在政協系統研究黨的建設,這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

2018年5月至9月,全國政協系統集中開展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學習研討活動,實現全國和地方各級政協委員參與全覆蓋,這被稱爲新一屆政協委員們同上“第一堂大課”。

第二個“第一次”就是2018年11月,全國政協常委會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爲主題,召開了新世紀以來全國政協首次以加強政協自身建設爲議題的專題常委會會議。

在昨天的中央政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再次提出新要求,尤其是在“加強黨對人民政協工作的領導”方面,對各級黨委和政協黨組提出了“雙向要求”。

從各級黨委來說,要把人民政協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爲政協組織開展工作創造有利條件,選優配強政協領導班子。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要帶頭參加政協重要活動,帶頭廣交深交黨外朋友。

從政協黨組來說,要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人民政協得到貫徹落實。要加強政協系統黨的建設。

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發揮好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

第一,廣開言路,集思廣益。

能聽意見、敢聽意見特別是勇於接受批評、改進工作,是有信心、有力量的表現。

發揚“團結-批評-團結”的優良傳統,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促進不同思想觀點的充分表達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而不強加於人,遵循規則、有序協商而不各說各話,體諒包容、真誠協商而不偏激偏執,形成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協商氛圍。

第二,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實現思想上的共同進步。

要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的關係。一致性是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一致,多樣性是利益多元、思想多樣的反映,要在尊重多樣性中尋求一致性,不要搞成“清一色”。

要及時瞭解統一戰線內部思想動態,把在一些敏感點、風險點、關切點上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同經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推動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實現思想上的共同進步。

人民政協要廣泛聯繫和動員各界羣衆,鼓勵和支持委員深入基層、深入界別羣衆,及時反映羣衆意見和建議,深入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

第三,完善制度機制。

完善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落實機制,對協商的參加範圍、討論原則、基本程序、交流方式等作出規定。

發揮人民政協作爲實行新型政黨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的作用,對各民主黨派以本黨派名義在政協發表意見、提出建議作出機制性安排。

港澳臺僑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要特別提一下“廣泛凝聚人心和力量”。

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引導港澳委員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

要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拓展同臺灣島內有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的交流交往,助推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

要廣泛團結海外僑胞,吸收僑胞代表參加政協活動。

這樣明確且集中對人民政協在港澳臺僑方面的工作提出要求,並不多見。

政知君注意到,“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是十九大報告中的內容。

報告專門用了一個章節來闡述“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並提出,要堅持愛國者爲主體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增強香港、澳門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資料 | 新華社、人民政協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