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中旬俄羅斯紅星電視臺發佈的紀錄片《從T-50到蘇-57》中,詳細的記錄了蘇57從設計開始至今的發展歷程。而在此紀錄片中,一組在蘇-57機腹底下的採訪鏡頭,首度曝出了蘇-57的彈艙。雖然這個紀錄片並沒有曝出蘇-57開艙時的照片,但從蘇-57彈艙的尾部幾乎與發動機引擎噴射口幾乎平齊的設計可以看出:它的彈艙設計分前後兩個彈艙。在這種設計理念下,蘇-57如果掛載近距空空導彈它最少可以內置8枚。而從俄羅斯最近密集公佈的一系列新技術來看,蘇-57的彈艙並不是爲了掛載中距空空導彈的,它更多的用途,是被用來掛載遠程及超遠程空地導彈和空空導彈。據從敘利亞戰場回來的俄羅斯蘇57試飛員謝爾蓋·博格丹在接受俄羅斯紅星電視臺的採訪時說:“蘇-57在敘利亞戰場中試驗了新武器 ,試驗非常成功。”那麼這裏就有個問題了,新武器是什麼?

俄羅斯在早先的報道中稱其在敘利亞戰場上空擊中了300公里外的X-59MK2,隨後在今年1月公佈了一則發射X-59MK2亞音速巡航導彈的視頻。這兩則報道被很多人混淆成爲一則報道,但據瞭解X-53MK2的有效射程爲190公里左右,它是沒法擊落300公里外的目標的。而根據所有俄羅斯媒體有意的只是說“新武器”並非確切指出是X-59mk2這一早已經被大家熟知的武器,所以新武器更可能是從蘇聯就開始研發,在今年6月已經有消息曝出研發已經到了尾聲的超遠程空空導彈R-37M。R-37M爲何方神聖?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說過,R-37M空空導彈的有效射程早已經達到了300公里(1994年),而R-37M的引發方式就是由地基雷達獲得引爆位置座標,發射後依靠慣性導航飛抵目標位置附近,在最後的1-2秒內開啓雷達波進行引導引爆,這對預警機等此類大型作戰平臺幾乎是必殺的,等預警機雷達收到R-37M的雷達波照射時,留給飛行員的反應時間,可能連1秒也不夠了。儘管俄羅斯媒體所有人都語晦不明有意不指出新武器的R-37M,但它已經呼之欲出了。新武器有了,俄羅斯在近期又不閒着,他們剛說準備給蘇-57換上最新的發動機“產品30”,又馬上公佈了此前外界還任何消息的“產品30”的部分結構技術。至此,蘇-57的機動性可謂又獲得了進一步的增強,剛好抵消了蘇-57超大彈艙中可攜帶的X-59MK2亞音速巡航導彈和300公里射程的R-37M因爲過重而對整體產生的影響。

很多人都會說,導彈厲害了發動機厲害了,可隱身性能差也是個渣渣。事實真是如此嗎?蘇-57的隱身性能和F22比起來,確實有所欠缺,但並不代表它是完全沒有隱身性能的。在目前所有5代機所承擔的作戰任務中,“臨門一腳”即對大型空中作戰平臺的打擊是它最重要的任務。所以當前的5代機隱身和機動性性能都很好,且攜帶的武器多是中距空空導彈。然而蘇-57在裝備了R-37M後,它可以在300公里外發射隱形導彈來達成這一目的,相比較而言,它甚至比F22所開創的近距攻擊方式更加的安全,只是這個導彈對技術要求比較高很多國家並不具備。

當然很多人又會有個問題了,R-37M如何獲得引爆的座標位置呢?其實這屬於一個常識性問題,在當前所有的5代機作戰任務中,發現預警機轟炸機運輸機等作戰目標的從來都不是戰機自己去發現的,更多的是在地面長波段雷達發現目標後再進行起飛作戰,如果讓F22以自己搭載的雷達自行去找敵方大型空中作戰平臺的話,這更不如說是去撞大運去了。而在俄羅斯目前戰略體系全方位收縮的態勢下,地面基站將體現更大的作用。

至此,蘇57的設計師所說的“全能性”得到了真實的驗證。蘇-57對地打擊有X-59MK2等導彈可以選擇,對空超遠距離有R-37M可以選擇,至於近中距離的格鬥導彈蘇-57更可能採用的是外掛的方式,所以說在空戰方面而言它近、中、遠、超遠都可勝任。對於美國F22,蘇57總設計這樣評價:“由於偏重於隱身和空戰,它的彈艙能夠放入很多的中距空空導彈,但因爲彈艙結構的原因,它沒有辦法放進去對地面進行打擊的重磅炸彈,也沒有辦法放進去超遠程空空導彈。”美國一直宣稱的F22全能性在蘇57面前,好像確實有點不夠看。對此,美國人反駁稱蘇57還未經歷實戰,而他們的F22已經服役超過10年了。但很顯然,蘇57在敘利亞未服役先實戰的風格在世界上是就此一家,對於它實戰經驗少的批評其實是有失公正的,沒有哪一個飛機在實驗階段就有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俄羅斯方面這樣說:十年磨此一劍,今日水到渠成。蘇57的成功讓人感慨,畢竟就連俄羅斯自家人都被一直忽悠蘇57隱身差是垃圾,俄羅斯人自己都信了,說不定印度就是在俄羅斯人的忽悠下放棄了與其關於蘇57的合作呢?看來戰略忽悠局並非中國有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