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土地肥沃、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古镇。在历史上的几百年间,马帮从这里出发,将一种神秘的药物驮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欧美。一条古老的地下密道,记录下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一朵朵奇异的

文山市平坝镇老街

2012年,平坝镇的居民在修整街道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一个古代的下水道。这是一条非比寻常的下水道,它全部是由很整齐的条石垒成。下面还修建了复杂的石拱桥,有的地方竟然有一人多高。

平坝镇居民 肖富昌:“这条大沟原来基本都是1米左右的深,宽是有1米左右的宽,石板是长条长条的,也比较宽,当时听老人说就是可能有200来年的历史了。 ”

平坝街上的居民并不算多,挖这么大工程的下水道显得很不相称。

平坝老街1.5公里的长度并不算长,但是12米宽的主街道,再加上4米的大走廊,街道的总宽度竟达到了16米!而当时文山老县城的主街道才不到5米宽。那么在远离县城的平坝镇,修筑如此宽阔的一条大街同样显得不合情理,它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平坝镇居民特别兴旺的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人挤人(的走)。要是有什么抢手的东西(卖),过道都堵了,让都让不开。

平坝镇居民那个时候很挤,街天(赶集)的人多了起来,街上(的摊子)要摆四五层。

据老人们回忆,这里曾是一个巨大的商业集市。问题是在这个偏僻的村镇,修筑这么大的一个集市,他们当年在这里交易什么呢?

平坝镇居民卖粮食、卖三七、卖蔬菜。

平坝镇居民三七市场就是在这个位置,三七就(摆在)这小条街,后面三七发展大了就形成这(片市场),哪点有空处就摆(三七卖)。

文山市平坝镇营建新镇

时过境迁,曾经兴盛的平坝老街如今已被新的市场所取代。每逢周六,平坝新镇就热闹起来。来自周边村寨的人们都聚集到这里赶集。摊点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人们来来往往穿梭其间,选购各自所需。当然也少不了镇上的独门生意——三七贸易。

在过去,三七贸易都是在平坝老街上进行。如今,随着新镇市场的建成,平坝的集市也随之迁至这里。然而,这却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三七贸易的热情。人们你来我往、讨价还价,当交易达成,收获的不仅是喜悦,更是三七带来的财富。

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南国神草,是一味珍贵药材,和人参同属于一个科。关于它的药性,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这样描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皆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至于三七为什么叫做“三七”,说法很多,有人说三七的苗是三个枝杈,每个枝杈七片叶子;也有人说它三分喜光,七分喜阴。古人则说它的性能很像山里的山漆树,取其谐音而已。

那么,一株小小的三七如何能营造出如此大的市场?以至于人们不惜花费重金建成一座历经数百年的古镇呢?如此特别的一味药物,为什么单单与平坝镇结了缘呢?这还得从三七的独特习性说起。

人们在长期种植三七的探索当中发现,在海拔1600米到2000米的地区,最适宜种植三七。此外,人们还认为在海拔1600米到2000米的中间点,海拔1800米的地区种植出的三七质量最好,药用价值也最高。而平坝镇正好位于这个中间点上。除了海拔1800米以外,北回归线也刚好从镇中心穿过。海拔1800米再加上北纬23.5度,这不是巧合,它刚好符合三七生长对环境的苛刻要求,那就是低纬度和高海拔。

文山市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祁正毅:"平坝镇及周边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命覆盖率非常的高,生态环境好,土壤比较潮湿,有利于三七的生长以及养分和药效的积累。据有关部门检测,平坝镇及周边地区种植出来的三七,三七皂苷的含量比其它地方的都高。"

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平坝先民们人工培育三七提供了条件,平坝镇被认为是最早开始人工驯化培育三七的地方,从古至今,平坝人依仗三七完成了一个个造富传奇,老街就是盛极一时的产物。

平坝镇居民那时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下河口的马帮比较多,平坝街上都有好几个马帮。

平坝镇居民挖得的三七晒干以后,就用马驮到昆明去销售三七。

数百年来,驮满三七的马帮以平坝为中心,日夜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将三七驮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南亚各国以及欧美。因此,平坝成为了文山最早开放对外贸易的门户,而文山最早的外贸,就是三七。

对国内外的贸易持续了上百年,平坝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今天,当我们穿行在平坝镇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时,也许很难想象这些砖墙、木门的后面,发生过一些鲜为人知的财富故事,一些曾经富甲一方的三七商人就把总部设在这些宅院之中。钱来得太快了!他们常常在深夜盘点着白花花的银元,心里担惊受怕,以至于全镇的人都想到一起去了,要修建一条暗道,万一敌人来抢夺小镇的财富时,全镇的人都可以从容地从暗道撤退出去。

平坝镇居民躲得下1000人左右,那个时候(土匪)来抢劫,一反抗他就杀(人)。一旦发现情况,就全部跑到里面躲着。

所以,那条一人多高的下水道绝不只是下水道,它同时也是一条消灾避难的地道。因此,平坝镇几百年以来一直充当文山三七贸易大本营的谜团或许能就此解开!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历经数百年岁月风雨洗礼,今天的平坝老街,老人们所描述的那个繁华闹市已不复存在。如今,平坝镇上那些古老的三七商号,像舞台上已经谢幕的演员,静静地侧身于历史的帷幕之后。古墙黑瓦、瓜柱花窗、陈楼旧梯,一砖一石仿佛都在诉说着历史的久远和沧桑。

然而三七续写的传奇并没有就此止步,包括平坝在内的文山州大部分地区,都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由于同时满足低纬度、高海拔以及光照、湿度、温度、土壤酸碱度等一系列苛刻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最适合种三七的地方,全世界90%的三七产自文山,被国家确认为“中国三七之乡”,号称“三七花开的地方”。直到今天,三七产业依然是文山州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七三年一熟!每年8到10月份的时候,文山州的大小山坡上,就会不约而同地出现一道壮丽的景观——三年满园红!经过三年的细心耕耘、照顾、培育,当红彤彤的三七花开,三七果实已经成熟。这是激动人心的红色,它象征幸福,象征丰收,是整个文山州最欢腾的节日。

这是一朵奇异的“红花”,数百年间,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丰收的喜悦与财富,它也孕育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文山。

本台:杨杰 刘德星 文山市台:梁光海

编辑:王云霞 满鑫

制作:黄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