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土地肥沃、風光秀麗、民風淳樸的古鎮。在歷史上的幾百年間,馬幫從這裏出發,將一種神祕的藥物馱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歐美。一條古老的地下密道,記錄下一段鮮爲人知的傳奇故事。一朵朵奇異的

文山市平壩鎮老街

2012年,平壩鎮的居民在修整街道的時候,無意中挖出一個古代的下水道。這是一條非比尋常的下水道,它全部是由很整齊的條石壘成。下面還修建了複雜的石拱橋,有的地方竟然有一人多高。

平壩鎮居民 肖富昌:“這條大溝原來基本都是1米左右的深,寬是有1米左右的寬,石板是長條長條的,也比較寬,當時聽老人說就是可能有200來年的歷史了。 ”

平壩街上的居民並不算多,挖這麼大工程的下水道顯得很不相稱。

平壩老街1.5公里的長度並不算長,但是12米寬的主街道,再加上4米的大走廊,街道的總寬度竟達到了16米!而當時文山老縣城的主街道纔不到5米寬。那麼在遠離縣城的平壩鎮,修築如此寬闊的一條大街同樣顯得不合情理,它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平壩鎮居民特別興旺的那個年代,基本上都是人擠人(的走)。要是有什麼搶手的東西(賣),過道都堵了,讓都讓不開。

平壩鎮居民那個時候很擠,街天(趕集)的人多了起來,街上(的攤子)要擺四五層。

據老人們回憶,這裏曾是一個巨大的商業集市。問題是在這個偏僻的村鎮,修築這麼大的一個集市,他們當年在這裏交易什麼呢?

平壩鎮居民賣糧食、賣三七、賣蔬菜。

平壩鎮居民三七市場就是在這個位置,三七就(擺在)這小條街,後面三七發展大了就形成這(片市場),哪點有空處就擺(三七賣)。

文山市平壩鎮營建新鎮

時過境遷,曾經興盛的平壩老街如今已被新的市場所取代。每逢週六,平壩新鎮就熱鬧起來。來自周邊村寨的人們都聚集到這裏趕集。攤點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商品,人們來來往往穿梭其間,選購各自所需。當然也少不了鎮上的獨門生意——三七貿易。

在過去,三七貿易都是在平壩老街上進行。如今,隨着新鎮市場的建成,平壩的集市也隨之遷至這裏。然而,這卻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對三七貿易的熱情。人們你來我往、討價還價,當交易達成,收穫的不僅是喜悅,更是三七帶來的財富。

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換、南國神草,是一味珍貴藥材,和人蔘同屬於一個科。關於它的藥性,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這樣描述:“人蔘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皆爲中藥中之最珍貴者。”

至於三七爲什麼叫做“三七”,說法很多,有人說三七的苗是三個枝杈,每個枝杈七片葉子;也有人說它三分喜光,七分喜陰。古人則說它的性能很像山裏的山漆樹,取其諧音而已。

那麼,一株小小的三七如何能營造出如此大的市場?以至於人們不惜花費重金建成一座歷經數百年的古鎮呢?如此特別的一味藥物,爲什麼單單與平壩鎮結了緣呢?這還得從三七的獨特習性說起。

人們在長期種植三七的探索當中發現,在海拔1600米到2000米的地區,最適宜種植三七。此外,人們還認爲在海拔1600米到2000米的中間點,海拔1800米的地區種植出的三七質量最好,藥用價值也最高。而平壩鎮正好位於這個中間點上。除了海拔1800米以外,北迴歸線也剛好從鎮中心穿過。海拔1800米再加上北緯23.5度,這不是巧合,它剛好符合三七生長對環境的苛刻要求,那就是低緯度和高海拔。

文山市農業和科學技術局副局長 祁正毅:"平壩鎮及周邊地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生命覆蓋率非常的高,生態環境好,土壤比較潮溼,有利於三七的生長以及養分和藥效的積累。據有關部門檢測,平壩鎮及周邊地區種植出來的三七,三七皁苷的含量比其它地方的都高。"

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爲平壩先民們人工培育三七提供了條件,平壩鎮被認爲是最早開始人工馴化培育三七的地方,從古至今,平壩人依仗三七完成了一個個造富傳奇,老街就是盛極一時的產物。

平壩鎮居民那時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下河口的馬幫比較多,平壩街上都有好幾個馬幫。

平壩鎮居民挖得的三七曬乾以後,就用馬馱到昆明去銷售三七。

數百年來,馱滿三七的馬幫以平壩爲中心,日夜穿越在崇山峻嶺之間,將三七馱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東南亞各國以及歐美。因此,平壩成爲了文山最早開放對外貿易的門戶,而文山最早的外貿,就是三七。

對國內外的貿易持續了上百年,平壩人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今天,當我們穿行在平壩鎮這條古老的街道上時,也許很難想象這些磚牆、木門的後面,發生過一些鮮爲人知的財富故事,一些曾經富甲一方的三七商人就把總部設在這些宅院之中。錢來得太快了!他們常常在深夜盤點着白花花的銀元,心裏擔驚受怕,以至於全鎮的人都想到一起去了,要修建一條暗道,萬一敵人來搶奪小鎮的財富時,全鎮的人都可以從容地從暗道撤退出去。

平壩鎮居民躲得下1000人左右,那個時候(土匪)來搶劫,一反抗他就殺(人)。一旦發現情況,就全部跑到裏面躲着。

所以,那條一人多高的下水道絕不只是下水道,它同時也是一條消災避難的地道。因此,平壩鎮幾百年以來一直充當文山三七貿易大本營的謎團或許能就此解開!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歷經數百年歲月風雨洗禮,今天的平壩老街,老人們所描述的那個繁華鬧市已不復存在。如今,平壩鎮上那些古老的三七商號,像舞臺上已經謝幕的演員,靜靜地側身於歷史的帷幕之後。古牆黑瓦、瓜柱花窗、陳樓舊梯,一磚一石彷彿都在訴說着歷史的久遠和滄桑。

然而三七續寫的傳奇並沒有就此止步,包括平壩在內的文山州大部分地區,都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由於同時滿足低緯度、高海拔以及光照、溼度、溫度、土壤酸鹼度等一系列苛刻條件,從而成爲世界上最適合種三七的地方,全世界90%的三七產自文山,被國家確認爲“中國三七之鄉”,號稱“三七花開的地方”。直到今天,三七產業依然是文山州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七三年一熟!每年8到10月份的時候,文山州的大小山坡上,就會不約而同地出現一道壯麗的景觀——三年滿園紅!經過三年的細心耕耘、照顧、培育,當紅彤彤的三七花開,三七果實已經成熟。這是激動人心的紅色,它象徵幸福,象徵豐收,是整個文山州最歡騰的節日。

這是一朵奇異的“紅花”,數百年間,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豐收的喜悅與財富,它也孕育了一座欣欣向榮的城市——文山。

本臺:楊傑 劉德星 文山市臺:梁光海

編輯:王雲霞 滿鑫

製作:黃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