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樓臺先得月

——宋代·蘇麟《斷句》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爲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蘇麟,生卒年均不詳,北宋詩人。僅有"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爲春"兩句傳世。

這兩句詩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

相傳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城中文武官員,大多得到過他的推薦提拔,受到過他的關心幫助,對他都很崇敬。惟有蘇麟,因爲在外縣擔任"巡檢",不在杭州城裏,所以沒有得到什麼照顧。

百無一用是書生

——清·黃景仁《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乾嘉時期考據學盛行,以學問、典故、古辭爲能的“學人之詩”成爲詩壇主流。黃仲則的詩是當時翹楚。這樣一位詩壇大家不得志的時候感嘆一句“讀書無用”被後人拿來當作對讀書的鄙薄,實在烏龍。

首聯和頷聯都表達了一個意思,滿腹才華卻考不上功名,情緒低落,獨自飄零。17歲的陽光少年對未來充滿夢想,但現實中內心充滿悲苦,於是寫詩抒發胸中不平之氣。發完一通牢騷之後開始說“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說穿了,這是一個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諷的話,也就是一時氣話。陸游也曾說自己“此身合是詩人未”,蘇東坡更是痛感“人生識字憂患始”。你敢說蘇軾和陸游百無一用嗎?

中國人習慣自謙,尤其文人,黃仲則之流平常飽讀詩書,偶爾“撒嬌賣萌”說“讀書沒用”那也是“情緒話”,不能當真,最後還不是繼續著述文章嘛。

一失足成千古恨

——明·楊儀《明良記》:

唐解元寅既廢棄,詩云: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

明朝的唐伯虎出生在江南一個富商家庭。

年輕時,唐伯虎無所事事,和人縱酒遊樂,經過好朋友的規勸,於是唐伯虎祝閉門苦讀,經年累月。

16歲時唐伯虎參加秀才考試,中了第一名案首。29 歲到南京參加鄉試,高中解元(第一名)。

正當唐伯虎積極準備來年的京城會試時,卻飛來橫禍:在這次鄉試中,有人事先經過賄賂,得了試題,事情泄漏後,考官被罷免,無辜的唐伯虎受到牽連,不僅被剝奪瞭解元稱號,入了監獄,釋放後唐伯虎感嘆道:“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已百年人。”

出自《明史·文苑列傳·唐寅》

明·楊儀《明良記》

多情自古空餘恨

——清·史清溪《花月痕》:

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此詩是書中女主角杜採秋寫給男主角韓荷生的。

《花月痕》描寫韋癡珠、劉秋痕和韓荷生、杜採秋這兩對才子與妓女的故事,敘述他們空達升沉的不同遭遇。

韋、韓角逐官場,流連妓院。韋風流文采,名傾一時,而懷才不遇,終身潦倒;秋痕也因不得嫁韋,以身殉情。韓則飛黃騰達,累遷官至封侯;採秋終於歸韓,亦得一品夫人封號。

全書佈局巧妙,行文纏綿,文筆細膩、哀豔悽婉。其中劉秋痕,雖墮娼門,但不甘沉淪,以死殉情,是中國古代小說中少見的一處身遭侮辱損害而奮力抗爭搏鬥的光彩照人的妓女形象。

爲什麼把這兩句詩放在一起說呢

更多的人看到這兩句詩

是在清代文人魏子安的小說裏

《花月痕》第十五回詩

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豈是拈花難解脫,可憐飛絮太飄零。

香巢乍結鴛鴦社,新句猶書翡翠屏。

不爲別離腸已斷,淚痕也滿舊衫青。

《花月痕》: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百年人”略作改動爲“百年身”。

這兩句詩,有一個共同特點:

都是由別人“轉發”而火的……

一將功成萬骨枯

——唐·曹松《己亥歲》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曹松的這首詩描寫了安史之亂後的戰爭戰亂殃及江漢流域,兵荒馬亂、生靈塗炭的現實。只可惜這種原本無樂可言的艱辛樵蘇之"樂",如今也不可復得。" 一"與"萬"、將軍榮與"萬骨枯"強烈對比,令人觸目驚心。

詩中揭露了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將軍的戰功是千千萬萬人的生命換來的,在詩人看來,封建社會中最爲榮耀的封侯之事實則是一種罪惡。

張蠙的"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爲將軍覓戰功"(《吊萬人冢》),劉商的"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行營即事》),用意與此相同。

從詩人充滿感傷語調的規勸可以體會戰爭災難之深。這兩句語言樸素,而意旨極深,是警世之言。

桂林山水甲天下

——宋·王正功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從清末到20世紀80年代,在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它最早起源於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詩句的一音之轉,也有的說它是來自於清代金武祥詩中的辭句。

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對獨秀峯石刻進行全面調查清理,發現一塊自明清以來就從來沒有被人知道過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

書寫者是南宋慶元、嘉泰年間擔任過廣西提點刑獄並代理靜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王正功,從而結了百年的不休爭論。

全詩爲:

百嶂千峯古桂州,向來人物固難儔。

峨冠共應賢能詔,策足誰非道藝流。

經濟才猷期遠器,縱橫禮樂對前旒。

三君八俊俱鄉秀,穩步天津最上頭。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虎豹看勁敵,萬里鵾鵬竚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鬥之南。

王正功,其身份爲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作詩的時間是宋嘉泰年(公元1201年)中,此乃大比之年,王正功在鹿鳴宴上勉勵中舉的廣西學子們努力讀書,博取功名的詩。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是希望學子們取功名也應像桂林山水一樣秀甲天下。這樣一首詩,刻在讀書巖,也是恰如其分的選址了。

春宵一刻值千金

——宋·蘇軾《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春宵”常被認爲是新婚之夜,但事實上,原詩並不是指新婚之夜,而是指春天的夜晚。

春天的夜晚每一刻都價值千金,到處充滿花的清香,而明月下的影子也各有情趣。遠處的樓臺歌唱與管絃的聲音細細地流蕩空中,垂着鞦韆的院子寧靜而深沉,在馨香和樂音中化去了。

這是首感覺全開的詩,“春宵一刻值千金”是意覺,“清香”是嗅覺,“月有陰”是視覺,“聲細細”是聽覺,“夜沉沉”則是身覺。意鼻眼耳身的開關全面打開,聲色香絲絲縷縷,全滲入心田。

生命的感動就是如此打開的,生活的美麗就是這樣展現的,要體驗生命之美的人,在這溫馨的春天的夜晚,執子之手,漫步到一個美好的、安靜的角落,相對無言,打開一切的感覺開關,靜靜地、安然地、喜悅地沉浸入生命中最深切最感動的時空……

半爲蒼生半美人

——民國·王世鼐《笛怨辭》

笛怨簫清聽未真,江湖舊雨散成塵。

平生只有雙行淚,半爲蒼生半美人。

此詩是民國時期王世鼐的詩作《笛怨辭》十二首之一,全詩云:“笛怨簫清聽未真,江湖舊雨散成塵。平生只有雙行淚,半爲蒼生半美人。”

王世鼐,字調甫,安徽貴池人,1916年以十五之齡考入北京大學,“五四”運動中與同學楊振聲、陳劍一同被捕,經胡適保釋始得出獄。後遊學美歐,先是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後歷英法德考察其政治經濟,歸國後入國務院爲參議,後任職於各種部門和機構,1942年卒。

王世鼐早年“詩境悽豔明麗中含古愁”(樊樊山語),很爲樊樊山老人所激賞,喻之爲唐之溫李,故《猛悔樓集》中樊題詞共五處,老人既愛賞其才,也由詩中所流露出的心境、情緒,而慮及其年之不永。

常敦敦告誡:“少年人詩文當如火如荼,吉祥富麗,親在不言老,道在不憂貧。君年未二十而前一卷詩兩用白頭字,甚不可也”。這本詩集是在王去世的隔年由其好友曾克整理出版,章士釗撰墓誌銘。

這首詩估計在當年頗有影響,文懷老引用而未加說明,寫文章的人以爲此詩契合了文老的情懷,信手拈來,雖非文老之作,但用以概括文老生平,卻也妙若天成。

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詩句

歡迎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喲~

編輯:蕾妹兒;來源:國學小常識。

漢字還能這麼玩?100個字謎,你敢來挑戰嗎?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看詳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