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数据接口被切断”,“大批公司倒闭,业务部门解散” ,“行业人员流失率超过50%”……

“全球市场总体价值约420亿美元”,“全国市场规模年化增长逾30%”,“未来3至5年行业人才缺口达150万人”……

这两段看似两极分化的描述,却齐齐指向大数据行业。大数据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最近数月的行业动荡逐渐归于平静,重塑后的格局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

意料中的监管,意料外的影响

去年10月,多家媒体报道称央行发布通知,紧急调研银行与第三方数据公司的合作情况,并重点排查业务是否存在违规爬虫行为。随后在11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下发通知,要求会员机构排查合作的数据公司。

虽然有观点认为“技术无罪”,但不可否认的是,曾经野蛮生长的爬虫技术在事实上助长了违规搜集个人信息、暴力催收等乱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加强监管”几乎已经成为业内共识。然而当监管的大锤落下,波及面之广依然远超业界意料。

“70%数据接口被切断,三要素验证被停,多头借贷产品纷纷下架……”关注大数据领域的媒体总结了近一段时间行业的变化,就如同一张张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最终让行业走到了发展停滞、人员大量流失的境地。甚至有企业负责人为了避免爬虫业务累及其他业务板块,“三天内,业务暂停、数据删除、部门解散”,一气呵成。

然而,并非所有的数据公司都在这场“风暴”中飘零。据一本财经报道,有公司在这三个月期间,“每个月业务翻一番”。

报道中指出,自监管收紧以来,金融机构都在寻找合规的数据公司。然而令人无奈的是,当下“合规”竟已成了少数派。

“正规的数据公司和央行征信,其实可以覆盖行业70%到80%的数据需求,但它们的成本高了约60%。”正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坚持合规“守正”的数据公司反而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同时眼睁睁地看着不受监管束缚的同行们在逐利的道路上“一骑绝尘”。如今,局势终于有了转变。

“我们应当敬畏监管,敬畏市场。在任何领域,最终都将是良币驱逐劣币。”大数据企业华策数科的首席执行官张新昌说,“过去的十多年,市场已经证明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还将如此,但这条赛道上只容得下合规的‘玩家’。”

张新昌介绍称,始终秉承数据“不落地,不留痕,不存储”原则的华策数科,在最近三个月里取得了跨越式的业绩增长。

来源:华策数科

未来,告别“卖数据”

近日,一则“移动金融APP备案试点工作启动”的消息,再次牵动了不少从业者敏感的神经。

尽管这一消息并不针对大数据领域,但备案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金融信息管理制度。加之备案的企业中还包括了蚂蚁金服、财付通和京东数科这些非银支付机构,似乎预示着针对金融领域的信息安全监管将再上一个台阶。

数据公司的“好日子”果真要到头了吗?

伴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未来大数据行业的业务和生态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有实力的金融机构都在通过自有金融科技部门,提升自建风控的占比,第三方风控的占有率正在被压缩;同时,开放银行、供应链金融和农村金融等赛道的出现,又让众多数据公司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金融机构对第三方风控的需求将是一个长期存在、逐渐萎缩的存量市场,而增量空间将出现在技术的融合应用之中。”据《2018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预测,未来十年大数据行业还将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大数据软件市场将成为增长最明显的细分领域。

来源:《2018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

在这一轮行业变革中留存并取得“逆势增长”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纷纷开始布局。平安集团旗下金融壹账通借助对AI、区块链、云、大数据的全覆盖,已深度布局金融科技的各个细分领域;老牌互金企业拍拍贷也改名为“信也科技”,业务向金融科技转型;而像华策数科这样的独立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企业,正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布局开放银行等热门领域,通过新兴科技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2020年将是金融科技重新出发的一年,也会是华策数科品牌、业务全面升级的一年。”

拥有超过20年数据分析与应用领域从业经验的张新昌相信,大数据行业依然处于上升期,人才短缺、产品和服务需求旺盛的情况也还将持续,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数据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将从“数据源”回归到“算法和算力”的优势,未来,只有真正拥有数学计算能力的大数据科技公司,才能真正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并成为市场的赢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