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數據接口被切斷”,“大批公司倒閉,業務部門解散” ,“行業人員流失率超過50%”……

“全球市場總體價值約420億美元”,“全國市場規模年化增長逾30%”,“未來3至5年行業人才缺口達150萬人”……

這兩段看似兩極分化的描述,卻齊齊指向大數據行業。大數據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最近數月的行業動盪逐漸歸於平靜,重塑後的格局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這個問題。

意料中的監管,意料外的影響

去年10月,多家媒體報道稱央行發佈通知,緊急調研銀行與第三方數據公司的合作情況,並重點排查業務是否存在違規爬蟲行爲。隨後在11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也下發通知,要求會員機構排查合作的數據公司。

雖然有觀點認爲“技術無罪”,但不可否認的是,曾經野蠻生長的爬蟲技術在事實上助長了違規蒐集個人信息、暴力催收等亂象。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加強監管”幾乎已經成爲業內共識。然而當監管的大錘落下,波及面之廣依然遠超業界意料。

“70%數據接口被切斷,三要素驗證被停,多頭借貸產品紛紛下架……”關注大數據領域的媒體總結了近一段時間行業的變化,就如同一張張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最終讓行業走到了發展停滯、人員大量流失的境地。甚至有企業負責人爲了避免爬蟲業務累及其他業務板塊,“三天內,業務暫停、數據刪除、部門解散”,一氣呵成。

然而,並非所有的數據公司都在這場“風暴”中飄零。據一本財經報道,有公司在這三個月期間,“每個月業務翻一番”。

報道中指出,自監管收緊以來,金融機構都在尋找合規的數據公司。然而令人無奈的是,當下“合規”竟已成了少數派。

“正規的數據公司和央行徵信,其實可以覆蓋行業70%到80%的數據需求,但它們的成本高了約60%。”正是在利益的驅動下,堅持合規“守正”的數據公司反而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同時眼睜睜地看着不受監管束縛的同行們在逐利的道路上“一騎絕塵”。如今,局勢終於有了轉變。

“我們應當敬畏監管,敬畏市場。在任何領域,最終都將是良幣驅逐劣幣。”大數據企業華策數科的首席執行官張新昌說,“過去的十多年,市場已經證明了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將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還將如此,但這條賽道上只容得下合規的‘玩家’。”

張新昌介紹稱,始終秉承數據“不落地,不留痕,不存儲”原則的華策數科,在最近三個月裏取得了跨越式的業績增長。

來源:華策數科

未來,告別“賣數據”

近日,一則“移動金融APP備案試點工作啓動”的消息,再次牽動了不少從業者敏感的神經。

儘管這一消息並不針對大數據領域,但備案的目的十分明確:即加強個人信息保護,規範金融信息管理制度。加之備案的企業中還包括了螞蟻金服、財付通和京東數科這些非銀支付機構,似乎預示着針對金融領域的信息安全監管將再上一個臺階。

數據公司的“好日子”果真要到頭了嗎?

伴隨着市場的需求變化,未來大數據行業的業務和生態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有實力的金融機構都在通過自有金融科技部門,提升自建風控的佔比,第三方風控的佔有率正在被壓縮;同時,開放銀行、供應鏈金融和農村金融等賽道的出現,又讓衆多數據公司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金融機構對第三方風控的需求將是一個長期存在、逐漸萎縮的存量市場,而增量空間將出現在技術的融合應用之中。”據《2018全球大數據發展分析報告》預測,未來十年大數據行業還將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大數據軟件市場將成爲增長最明顯的細分領域。

來源:《2018全球大數據發展分析報告》

在這一輪行業變革中留存並取得“逆勢增長”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紛紛開始佈局。平安集團旗下金融壹賬通藉助對AI、區塊鏈、雲、大數據的全覆蓋,已深度佈局金融科技的各個細分領域;老牌互金企業拍拍貸也改名爲“信也科技”,業務向金融科技轉型;而像華策數科這樣的獨立大數據分析與應用企業,正積極引入區塊鏈技術、佈局開放銀行等熱門領域,通過新興科技與大數據技術的融合應用開拓新的增長空間。

“2020年將是金融科技重新出發的一年,也會是華策數科品牌、業務全面升級的一年。”

擁有超過20年數據分析與應用領域從業經驗的張新昌相信,大數據行業依然處於上升期,人才短缺、產品和服務需求旺盛的情況也還將持續,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數據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將從“數據源”迴歸到“算法和算力”的優勢,未來,只有真正擁有數學計算能力的大數據科技公司,才能真正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併成爲市場的贏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