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四平叶赫英额堡村八里堡发现的6000年前八里堡北山遗址于近日立碑保护。

北山遗址石碑

北山遗址石碑

在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英额堡村八里堡屯发现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是迄今所知叶赫境内年代最早的古遗址。近日,铁东区人民政府在英额堡村八里堡屯西一级旅游公路北侧山上为“八里堡北山遗址”正式立碑。目前,英额堡村正在打造旅游贫困村,并于2016年成功申报为全省旅游重点扶持贫困村。据介绍,八里堡北山遗址,位于素以“皇后故里 凤翔之地”而闻名于世的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东北15公里、英额堡村八里堡屯北部的山前台地上,山下为目前在建的叶赫满族镇至石岭镇一级旅游公路。该遗址东西两侧各有一大沟,当地百姓称之为五道沟和六道沟,两沟谷各有一条叶赫河支流,常年流水,南距八里堡屯300米,距叶赫河约700米,北依高岗,是一处古人理想的栖居场所。

铁东区旅游局与下派书记遗址现场共同设计旅游路线

“八里堡北山遗址”碑文中写到,八里堡北山遗址,地势北高南低,呈漫坡状,东西长550米,南北宽约110米。地表可见明显的“灰土圈”,其上遗物较丰富,采集遗物有石器、陶器两大类。包括打制亚腰形石镐、石斧、石刀、刮削器、夹砂斜线刻划纹陶片等。根据采集的标本推断,该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三个时期,其上限距今6000年左右。在八里堡北山采集到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斧4件,均为打制而成,为亚腰形或等腰梯形,刃部微弧,个别器表有磨痕,最长14厘米;石刀1件,磨制而成,残半,直背,直刃,残长9.4厘米;刮削器3件,均为打制而成,玛瑙质地或石英石质地,最大的一件长2厘米;圆台形石器1件,磨制而成,玄武岩质地,残半,直径9厘米,高3.6厘米;刻划纹陶片5件,均为手制陶器腹片,砂质红褐陶或灰褐陶,器表饰刻划线纹,胎厚0.4—0.5厘米。青铜时代的遗物有,石磨棒1件,磨制而成,上端残,截面呈圆角半圆形,下端呈弧形,残长10.4,宽8厘米;陶器耳3件,基本为鸡冠状鋬耳或盲耳,最大的耳长6.5厘米,宽1.5厘米;陶豆柄1件,手制,夹砂红褐陶,圆柱状高柄,空心,柄部有直径1厘米的圆形镂孔,残长10.2,直径4.4厘米;陶鬲足1件,手制,夹砂红褐陶,圆锥状实足根,残高5.2厘米;陶鼎足3件,均为手制夹粗砂红陶或红褐陶,其中红褐陶,方柱状实足,截面为呈长方形,残长8.4,截面长2.6,宽1.9厘米。早期铁器时代有,刻划纹陶片1件,轮制,泥质灰陶,火候较高,器表饰刻划垂帐纹,胎厚0.45厘米。

据当年文物普查的负责人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隽成军介绍,从地表采集到的刻划纹砂质褐陶片来看,八里堡北山遗址大致处于距今6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该地区已具有成熟的陶器制作工艺,丰富的石质工具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其中,八里堡北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遗物多为石器,陶器相对较少,石器种类以亚腰形石镐、直背石刀、石球、石磨盘、石磨棒等为主,特征为打制技术与磨制技术共存,有的器物是以打制技术和磨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陶器仅见带有纹饰的残碎的砂质红褐陶片;八里堡北山青铜时代遗址,所见遗物以陶器为主,石器较少,陶器组合为扁锥或方锥足鼎、圆锥状短实足根鬲、圈足豆、筒形罐等,形态上流行口沿内侧抹斜、叠唇,上腹部施加实用性较差的盲耳、鸡冠耳或鹰咀状鋬耳,胎质普遍较硬较脆,夹砂相对较细,器表多经抹光,石器以石斧、半月形石刀等为主,刀体孔眼偏下,靠近刃部,时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商代。

现场发现的部分文物

据满族文化专家介绍该遗址出土的文物属“红山文化”,接下来,北山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将是英额堡村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 ( 通讯员:闫丽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