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在四平葉赫英額堡村八里堡發現的6000年前八里堡北山遺址於近日立碑保護。

北山遺址石碑

北山遺址石碑

在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英額堡村八里堡屯發現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期遺址,是迄今所知葉赫境內年代最早的古遺址。近日,鐵東區人民政府在英額堡村八里堡屯西一級旅遊公路北側山上爲“八里堡北山遺址”正式立碑。目前,英額堡村正在打造旅遊貧困村,並於2016年成功申報爲全省旅遊重點扶持貧困村。據介紹,八里堡北山遺址,位於素以“皇后故里 鳳翔之地”而聞名於世的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東北15公里、英額堡村八里堡屯北部的山前臺地上,山下爲目前在建的葉赫滿族鎮至石嶺鎮一級旅遊公路。該遺址東西兩側各有一大溝,當地百姓稱之爲五道溝和六道溝,兩溝谷各有一條葉赫河支流,常年流水,南距八里堡屯300米,距葉赫河約700米,北依高崗,是一處古人理想的棲居場所。

鐵東區旅遊局與下派書記遺址現場共同設計旅遊路線

“八里堡北山遺址”碑文中寫到,八里堡北山遺址,地勢北高南低,呈漫坡狀,東西長550米,南北寬約110米。地表可見明顯的“灰土圈”,其上遺物較豐富,採集遺物有石器、陶器兩大類。包括打製亞腰形石鎬、石斧、石刀、刮削器、夾砂斜線刻劃紋陶片等。根據採集的標本推斷,該遺址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及早期鐵器時代三個時期,其上限距今6000年左右。在八里堡北山採集到新石器時代遺物有,石斧4件,均爲打製而成,爲亞腰形或等腰梯形,刃部微弧,個別器表有磨痕,最長14釐米;石刀1件,磨製而成,殘半,直背,直刃,殘長9.4釐米;刮削器3件,均爲打製而成,瑪瑙質地或石英石質地,最大的一件長2釐米;圓臺形石器1件,磨製而成,玄武岩質地,殘半,直徑9釐米,高3.6釐米;刻劃紋陶片5件,均爲手製陶器腹片,砂質紅褐陶或灰褐陶,器表飾刻劃線紋,胎厚0.4—0.5釐米。青銅時代的遺物有,石磨棒1件,磨製而成,上端殘,截面呈圓角半圓形,下端呈弧形,殘長10.4,寬8釐米;陶器耳3件,基本爲雞冠狀鋬耳或盲耳,最大的耳長6.5釐米,寬1.5釐米;陶豆柄1件,手製,夾砂紅褐陶,圓柱狀高柄,空心,柄部有直徑1釐米的圓形鏤孔,殘長10.2,直徑4.4釐米;陶鬲足1件,手製,夾砂紅褐陶,圓錐狀實足根,殘高5.2釐米;陶鼎足3件,均爲手製夾粗砂紅陶或紅褐陶,其中紅褐陶,方柱狀實足,截面爲呈長方形,殘長8.4,截面長2.6,寬1.9釐米。早期鐵器時代有,刻劃紋陶片1件,輪制,泥質灰陶,火候較高,器表飾刻劃垂帳紋,胎厚0.45釐米。

據當年文物普查的負責人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雋成軍介紹,從地表採集到的刻劃紋砂質褐陶片來看,八里堡北山遺址大致處於距今60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當時該地區已具有成熟的陶器製作工藝,豐富的石質工具顯示了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程度。其中,八里堡北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遺物多爲石器,陶器相對較少,石器種類以亞腰形石鎬、直背石刀、石球、石磨盤、石磨棒等爲主,特徵爲打製技術與磨製技術共存,有的器物是以打製技術和磨製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陶器僅見帶有紋飾的殘碎的砂質紅褐陶片;八里堡北山青銅時代遺址,所見遺物以陶器爲主,石器較少,陶器組合爲扁錐或方錐足鼎、圓錐狀短實足根鬲、圈足豆、筒形罐等,形態上流行口沿內側抹斜、疊脣,上腹部施加實用性較差的盲耳、雞冠耳或鷹咀狀鋬耳,胎質普遍較硬較脆,夾砂相對較細,器表多經抹光,石器以石斧、半月形石刀等爲主,刀體孔眼偏下,靠近刃部,時代大體相當於中原商代。

現場發現的部分文物

據滿族文化專家介紹該遺址出土的文物屬“紅山文化”,接下來,北山遺址的保護開發利用,將是英額堡村發展鄉村旅遊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 ( 通訊員:閆麗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